《我要读书》里"大眼睛"女孩 当上银行白领

2019-10-23 12:44:04

苏明娟

  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而照片的作者解海龙,也因此一举成名。
  
  昨(23)日,来渝为我市一摄影比赛担任评委的解海龙,接受了本报专访。
  
  拍摄一年失学儿童
  
  昨晚,记者在南岸龙脊山下的翠林宾馆见到了解海龙。这位北方汉子,没有想象中魁梧,但在全国摄影界,他绝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牌”。
  
  “拍那张照片,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解海龙说,年轻时,和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他也喜欢拍一些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但具体拍什么,没有一个方向。直到一次去河北涞源县拍图,看到一面墙上有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第二天,解海龙决定,拍摄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拍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让世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伸出援手。
  
  瞬间捕捉“大眼睛”
  
  当时,解海龙是北京一文化馆宣传干部,他回到北京立马向馆长提出了后来希望工程运用的一种帮扶模式:拍摄农村孩子,带着照片回来让城里人帮助他们。
  
  当时是1987年,而希望工程是1989年成立的。
  
  “所以说发现并拍下‘大眼睛’姑娘苏明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解海龙说,1991年,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解海龙来到了学校。
  
  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成了经典。
  
  30万捐给希望工程
  
  采访中,解海龙递给记者一张名片,背面是“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
  
  解海龙说,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苏明娟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这张照片为全国各地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苏明娟的命运,从此改变了,同时,拍摄者解海龙也一夜成名。从那时起,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向失学儿童捐款,许多捐款人就是冲“大眼睛”这一形象去的。
  
  截至2007年底,希望工程共收到海内外捐款近40亿元人民币,资助了贫困学生390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3000余所。
  
  “有这样的效果,此生无憾。”解海龙说,虽然出名了,但他拍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作品10年,仅仅得到过有数的几笔稿费。第一笔是在1994年6月1日,1350元。他取出钱后,又拿出工资,凑够1500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救助5名失学儿童。
  
  前年,解海龙那张“大眼睛”照片拍卖了30余万元,他一分不留,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让苏明娟去银行上班
  
  有手机以来,解海龙换过好多部,但手机里一直都没有“大眼睛”苏明娟的电话,因为他记得住。
  
  2005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当时,她很困惑:“大眼睛”成就了她,希望工程成就了她,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希望工程,为更多的孩子呼吁。
  
  解海龙帮她做了这个决定:感恩,不一定把善事当成工作,他当年在文化馆,后来到中青报当记者,不也做了这么多善事吗?
  
  在解海龙建议下,苏明娟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但一直以来,她也在关注希望工程,也在到处宣传。“早已没有了农村孩子的影子,和城市白领没有两样,但她业余时间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就是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