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
初中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组元进行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所组文章有风格迥异的,如八上以“战争”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也有所选文章是类同的,如以“爱”为主题的第二单元。所谓类文,也就是题材、体裁、结构、技巧、语言……相类似的文章,如上述的第二单元选文,以及自读课本中配套的文章。类文阅读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有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阅读空间,从而改变阅读过于限定于课堂、限定于课文的局面。通过类文阅读教学,加深对教材中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而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阅读路径,这就是教学模型的建构。
我想以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每一课《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来谈谈本单元类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而这种建构,首先要进行文本资源的整合。而整合,余映潮老师所倡导的“板块思路”是最有效的武器。本单元的类文教学可分为四大板块,一、人物基本信息的提取,二、人物主要事迹的提取,三、人物社会意义的探寻,四、语言文字的学用及其它。前三块是基本、共性的,第四块前半也是共性的,后半是个性的。现作分别阐述。
一、人物的基本信息
主要人物:阿长
姓名:无名无姓。
大家客气地称呼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或“长妈妈”。阿,在中国南方用于人名前,有亲切的意味。这个称呼的由来,是补上任保姆的缺、大家的习惯叫法。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介绍她名字的由来,无非是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他们家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重轻的下人而已。
身份:女工,或称保姆。
这一身份连同她名称的介绍,暗示了其地位的低下,同时也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全文展开的起点。
长相:“她生得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这些外貌描写,至少透露出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长妈妈生活不好,营养不良,因而面带菜色,身体浮肿;二是长妈妈长期劳累多病,经常脖子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灸疤。
身世: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这一身世的补写,暗示了她命运的不幸。
所有这些,写出了长妈妈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一个劳累多病的人,一个有着不幸命运的人。在此情此景之下,她能为我买《山海经》,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以说,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为写她的“伟大的神力”蓄足了势。正是因为她是这样的人,她做出的事才能惊天地泣鬼神,尽管是在我的眼里。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写长妈妈大大小小有八件事,最后一件才是买《山海经》,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罗嗦地写,且让我们先一一进行梳理。
1、谋死隐鼠
因在《朝花夕拾》的第一篇《狗·猫·鼠》已有交代,所以略写。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一种小人物的狡黠——也就是把她的踩死隐鼠嫁祸于猫,猫又不会讲人话,无可对证,可见她的小聪明。当“我”知道真相后,“我”对她的情感是憎恶。
2、搬弄是非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这是她性格上的坏毛病,“我”对她是讨厌的。
3、打小报告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动不动就打小报告,这是小孩子最讨厌的事。
4、睡相不好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一到夏天,睡觉时就“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对此“我”很讨厌。这件事写得很详细,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写足了长妈妈的俗气与丑态。
5、新年祈福
她懂很多规矩,这些多是“我”不耐烦的,但长妈妈却做得很认真,特别是新年的祈福,非要“我”正月初一开头对她说祝福的话,然后给我吃福橘。这方面作者写得很详细,原因有二,一是前面一直都是抑笔,写出了长妈妈的种种不是——她不仅可怜,而且可恨;这一件事是过渡,是“扬”的起点——长妈妈虽然令人厌烦,却以特殊的方式祝福我,她又是善良的。二是写出了长妈妈对平安幸福的渴求:“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6、教我道理
长妈妈有满脑子的道理,这些道理,虽然都是些愚昧迷信的东西,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如饭掉在地上,要捡起来,最好吃下去。她穷了一辈子,想到的都是节约。尽管我听得不耐烦了,但她还是经常讲。也许,她没有孩子,潜意识中把我当作她的孩子了。母性的光辉在灰暗中闪着微亮。
7、长毛故事
迷信、愚昧和荣光都集中在她给我讲的长毛故事里。这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神秘、恐怖,却又是小孩子怕听又想听的,她的愚昧的英雄行为,是令人不敢想象的,因此赢得了我的敬仰。全文到此扬起,很快又落下,起起伏伏,波折不断。
8、买《山海经》
做梦也想不到,八竿子也打不着的,是长妈妈给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带画的《山海经》,前面长长的叙写,一下子都有了非凡的作用——都是在为写这一件事做铺垫。前面不厌其烦的抑,都是在为这一件事能够高高扬起;也就是说,没有前面长长的铺垫,就不可能有这件事的突起——那个粗俗、罗嗦、愚昧、迷信、令人讨厌的阿长,还能如此出乎意料地做出如此伟大的事情!这种抑中有扬、扬中有抑而最终欲扬先抑的写法,非文章老到者不能为之。但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还是不无启示的。
三、人物的社会意义
文章从来就是以情动人,在叙事的同事,每件事都倾注了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这条感情变化线——憎恶—讨厌—不耐烦—麻烦—敬意而又渐淡—新的敬意——来看,作者回忆长妈妈,他的情感是复杂的。但在当时,确实是感动——又岂是“感动”二字了得!几十年过去了,在作者受到政府的通缉和“名人名教授”的攻击及排挤时,他想起了阿长——鲁迅写阿长,没有因为扬善而隐恶,颇有些史家笔法,但他不是有意为这个小人物立传,他一定是想看到什么,或就是看到了什么——此刻,他的眼光不再向上,他对上已充满了失望;而是向下,他在寻找,在发现——从长妈妈的身上,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善良、朴实,这就是动人的力量,这就是希望之所在。又几年后,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他找到了,确信了——中国的脊梁,在地底下。
阿长的意义,就在于她地底下可贵的善良、朴实,甚至愚昧。有时候,愚昧也是一种力量,就如她们站在城墙上挡炮弹的勇气。
四、语言文字的学用及其它
1、重点语段阅读
买《山海经》这件事是文章的重心,作者把它写得浓墨重彩,写得刻骨铭心。在写法上和全文一脉承之,前是长长的铺垫,极写求之而不得;继而伏笔阿长的过问,表现我的轻蔑和冷淡,实际上还是在蓄势;当长妈妈把《山海经》买来时——也就是我恰好想要的“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的《山海经》,所有的情感都爆发了:霹雳,震悚,感激,敬意!当这书在人生的蜿蜒中失掉了时,又是无尽的惋惜,进而怀念,祝福,一唱而三叹,哀转久绝。因此这一部分,需要重点阅读,脍不厌精。
2、写作借鉴
欲扬先抑的写法,铺叙的写法,一波三折的小说笔法。详见前文论述。
3、词语积累
本文有很多很有表现力的词语需要积累,不可错过。
4、拓展阅读
以本课建构的模型进行类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
以上就是一个教学模型。本单元的几篇文章,皆可以以此模型进行教学。实践证明,一旦建立了类文的教学模型,类文的阅读教学就找到了路径,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