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福楼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作文?作文应该如何表达?
之所以,就作文的根源问题进行思考,因为我许久以来困惑于大众之于作文话题的讨论是分离状态的,即大家心目中各有一个认定的作文。随着认知视角扩展,我们就作文命题,发现我国科举时代的作文,国外的作文,与现今的中高考作文大不相同。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认定的作文价值与过去,与国外是有差异的。这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即这样的土壤和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维持生长的作文,已经与我们的过去,与别人是不同的。
若假定的作文沿着特定的取向发展,我们看到了它出现了偏离的迹象,或许未来的作文教学更加需要纠偏。而另外的可能是,我们假定的作文发展取向是与时俱进的,是适合汉语言应用的需要的,那么与过去时的,与国外的不同,反而体现了作文现实发展的进步性。
研究作文的本源,即为什么在语文课程里,在强化一种语言技能——作文。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哪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作文——这样的一种表达形式的训练。
语文教学不可或缺作文,这是社会大众和学科教学研究两方面的共识。
语文是母语学科,即这是为人们,主要指特定人群,基于共同语言环境更好生活和工作的一门必要学习课程。它的课程定位于学习语言应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也就是说,为服务与生活与工作需要,人们需要学习母语,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这种语言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外显行为特征体现在四个维度:听、说、读、写。在母语环境下,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多机会,进行听说训练。或者说,听说是生活环境本身就存在的普遍行为。而读写这两种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则需要进行专门训练,需要在课堂中,有专门引导来学习,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主要发展的是读写能力。读写是特定条件下的应用行为,即一个人丰富见识,进一步学习,发展专门能力,或形成高级智慧,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日常生活里的听说交际活动。在听闻的时代,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而知识总量是极度匮乏的。读写普及来自教育这条渠道。由此看,读写是学科高级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尤其在写作上来说,它是基于文字呈现形式的表达。因为需要推敲,可以使之摆脱口语的随意化,具有稳定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发展更为精美和成熟的语言,而且把人类积存的知识可以传承下去,因此书面语的表达具有更为高级的特征。
作文是书面语的表达形式,具有社会传播价值,也与一个人的语言发展能力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看作文的必要性,分析价值取向,有两个维度:社会需要和语言发展需要。
(一)基于社会环境的语言应用,作文的形态与演变
社会环境条件下,文章的形态是怎样的?对此明了了,我们就可以针对社会需要而发展学生适应性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可以为此配置适宜的作文形式。
过去我们针对文章的作用大致把社会上文章的形态,分成两类:一类是实用性文章,一类是文学性文章。实用类,涉及面最广泛。现实环境里,报刊、荧屏、网络等媒介,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应用都是这一类表达。其实用价值最为突出。文学类,则是专有人群,如作家,为了审美愉悦的需要而进行艺术性创作。因为它具有专业化表达特征,也往往在这一类文章里体现了本语言应用的最好水平。自然,文学类文章也成为了语言阅读的主体。由此,这样的具有文学特质的文章,也就被作为了学生作文的模本。大家普遍以为,作文的最高水平就是作家文章。
如此看,我们比较容易把作文定位在应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之间,具有间性特点。应用类文章太杂了,而且有些应用性表达具有模式化特点,应用在特定范围,也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需要应用的形式。作文教学定位在应用类表达显然也是消耗精力而效益有限的。若定位在文学类写作,又是拔高的要求,我们无法实现讲每一个人,具体指学生,培养其具有作家表达水平。大众化的教育不能实现超高的专业语言发展要求。
一度我们把学生学习的文章分为三大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是以表达方式的应用特点而进行的文章分类。即以为,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基本文体模型,有助于为学生成为社会人,可以进行应用类表达,发展高级语言奠定基础。
如此,作文教学非常强调文体意识。在这个应用与文学的间性表达定位中,作文是缺少文学的灵动性,以及生活的鲜活特点的。它的稳定文体载体,决定了这一类特别文章,不是生活里所有的语言形态。写作变得僵化,无趣,没有学生个性,也就千篇一律,缺乏内容。
因为如此,客观需要作文形态要发生变化。1997年新概念作文的发起,引发了作文转型的大讨论。由此逐步改变了作文追求模式化的价值取向。尤其,在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大变脸,出现了话题作文之后,以自主选材、自主命题、不限文体为突出特征的作文新模型形成了。如此价值颠覆之后,作文更加强调个性解放,即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得到释放,由此作文呈现出多样化形式。作文的抒写性灵被强化。
从模式化作文到性灵写作,作文有了本质性变化。然而,作文与学生本人本心贴近之后,却发现了另外的局限。即学生的认知和对于生活的感受,都是贫乏的。也就是说,学生是被隔离于生活的一个孤立的存在,而且思想与认识上也是贫乏的。这样的作文里,一定少了丰盈的内容。个性化表达因为没有本源的支持,所以无从施展。
作文命题形态从命题主流转为话题主流,成为作文价值取向发生转变的表现形式。命题主流的时代,作文更加强调写作指向的明晰化和确定性。即作文写什么一定要是明确的。于是,与写什么,以及文体形式之间相关的作文题目,就作为了命题形式。我们发觉,作文的点睛在题目,所以注意分析命题的所谓题目,在作文写作对象,对象特征,主题思想,以及表达文体之间的限定性。
由此看,命题作文的限定性是非常强的。这种限定把作文的难度从写作行为表现及水平,前移到作文审题环节。这种在作文的内容、形式和主题倾向上的揣测,为写作发挥圈定了极小的余地,甚至是完全定位在那一个预定的地方。写作其实演变为一种可能,所有学生在思想上都需要依靠揣测,实现那一种可能。作文命题与作文写作完全重合,才是最佳的作文。这种作文训练至少服务于考试的预设需要,较少考虑学生自主精神的张扬。
到话题作文,希望扭转这个局面。为作文提供的不是一个定位点,即不是规定一定写什么,而是有意识迷糊一些,如材料、思想认识、结构方式、命题等。话题是一个限定范围。作文从审视点发展为审视区域,是面的勾勒。如此,写作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话题写作还要关注于为什么有此话题关注,即命题者需要为作文话题找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理由,即这个从土地里长出的秧苗,一定有生活的土壤来滋养。换句话说,作文的话题要来自生活关注。
命题作文还有一个潜在意识,即把所有人的思维用唯一来确定,我们认定作文也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话题作文则划定了一个区域,可以任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这个写作本身就是把,作文写作视为一个话语场。每一个学生个体,在话题下,自由发言,形成交际活动。作文也就立足于交际的环境里了。这样以来,作文拜托了应试唯一取向,而更为强调了生活中的语言应用价值。
(二)基于语文课程的语言发展,作文的形态与演变
语文是语言学习的课程,作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要支持学生发展语言应用能力。甚至说,作文载体中语言的价值应该成为作文评价的主要关注。
作文体现出来的文学性由此成优秀作文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尤其一线教师,基于对于学生作文发展的演变非常熟悉,对于美文具有天然而普遍的好感。
美文,侧重体现在文学性因素的彰显。如词汇丰富,语言优美,善于形象化表达,铺陈、对比、夸张、隐喻等文学手法的引用比较合理,文体形式借鉴了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章。这一些文章逐步成为学生作文的主体和主要外部特征。
在可见的作文命题中,这种文学导向也是明显的。
因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其写作范围,若定位于对于生活的反应,则注定局限在三个视域:家庭生活、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具体来说,家庭生活,即为在家里父母爱我,我爱父母;在班级生活里,老师与同学关心我的成长;在学校生活里,我获得了知识和进步。无论学生学习生涯怎样延长,他并未成为社会人,即对于多变的社会生活,他们始终是保持冷漠和隔离的。生活中社会视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而家庭、班级和学校生活在求学生涯中,缺乏变化。这样的生活局限,客观制约了根植于生活的作文是缺乏内容更新的。
内容无新意,也决定了作文价值更加彰显了语言的发展特征。此外,作文在生活局限下,也有了另外的转向,即重视写虚,即依靠虚拟手段,增加作文的可变和创新。学生生活大同小异,取材实际生活,又隔离现代社会,没有太多发展空间,于是逼迫作文转向虚构情境。
作文越来越演变为讲故事的行为,也成为作文文学化的变形。取材生活困难,就依靠联想和想象,制造一个存在,也就是编故事。目前学生作文里真实的写作越来越少。
若作文背离于生活土壤,则作文的转向自然出现形式大于内容,重视虚拟而弱化写实的局面。
充分认识现有作文的局限性,在后话题作文时代,作文在寻求新的突破。
作文以特有的引导力,我们期待学生行为发生一些积极的改变:诸如,他需要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由此变得视域广阔而知识渊博;他需要热爱生活,对于生活里正在发生的改变有敏锐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他要善于用书面语的方式与人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发展思考力;他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借用表达的方式影响别人和促进社会进步。
热爱阅读,便衍生出从经典里引申出话题的命题,以作文行为来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我国科举时代的作文其中一种形式便是来自儒家经典的话语注疏。目前,欧美都有一类作文是源自阅读的。这种从学科阅读行为触发来驱动的作文行为是有价值的。
热爱生活,要尤为关注现代社会生活,某些集体关注,如现象和问题,都应该有学生参与讨论。作文是根植于生活的,其实它的生活干预来自这种与社会舆论的融合。
喜欢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这是学习的本质。语文学科也不可漠视思维发展。作文也是发展思考力的一条途径。在前面分析命题的形式时,我们看到了命题作文是定点命题,而话题作文则是视域命题。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一种线状命题。
美国SAT考试,作文取材于阅读或生活,然后提炼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把答题演变为作文。问题作文,也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但是与话题比较,它这个空间的大小与思考力有关,是具有伸缩性的。而且,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辩证性,属于复杂问题。问题的解决来自与基于生活观察或阅读思考,这样的作文与探究活动紧密关联。由此,拉动学生行为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向变化。
我们的现代作文与科举时代和欧美作文还有差异。这种问题探究的作文还不被采用,这有两个原因:
其一,问题作文,突出发展思考力。这一类文章具有理性特征,也就是便于论述表达,这与目前我们倡导文体不定是有背离的。或者说,自然脱离了文学倾向的表达,与我们的作文审美也是不吻合的。
其二,问题作文有两个源泉,一是生活,二是阅读。我们的学情客观摆在那儿,学生疏离于现实生活,而且在课本之外的阅读比较少,更因为教学中缺少必要的问题探究作为铺垫,学生的思考力显得薄弱,无法应对这一类突出问题探究的作文。
目前作文处于后话题时代,给予话题的大众化讨论,这个基本格局已经形成。而且在命题上力求为写作行为找到一个理由,也就是作文需要一个理据。所以原有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在改良之后,更加接近了。
作文不能只是学生为了指令而发生的行为,它需要一个来自生活或阅读的行为驱动的理由,即这是有需要的行为。这样的作文可以发展语言能力,成长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