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关锋、戚本禹(资料图)
关锋、林聿时和吴传启这三个人的大名,我读大学时就知道了。因为当时我对思想史和哲学史比较感兴趣,关锋、林聿时和吴传启三人用“撒人兴”(即三人行)的笔名在《新建设》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关哲学史的文章,口气大而霸气足,其中批判冯友兰的文章“量多而质高”。后来一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告诉我,冯友兰在给他们讲课时承认,尽管他不完全同意关锋的观点,但认为在所有批判他的文章中,关锋的水平是最高的。关锋、林聿时合著的《庄子内篇的今译和诠释》曾是我读《庄子》的入门书,我一口气读过两遍。
1966年3月至6月我被借调到《红旗》杂志工作时,关锋是该杂志的哲学史组组长。一次我们几个人一起去食堂吃中饭,一个《红旗》杂志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个瘦小且有点驼背的中年人对我说:“认识他吗?他就是关锋。”我立即站住,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走进另一个餐厅。——在当时的机关食堂,司局级以上干部与其他干部的餐厅是分开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大人物。以后在大院还碰见过他两三次,但没有机会说话。在此期间,我读到他写的《论世界观的形成》和批判“三家村”的文章,被其高屋建瓴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1966年7月17日下午,关锋和戚本禹等代表到学部,与时任学部工作组长的张际春一起研究传达指示和为历史所派翻案的问题,我被召去,近距离地看到了关锋:他身材瘦小,面带病容,留着小平头,头发短到与光头差不多。架一副深度近视镜,由于吸烟太多,牙齿都熏得有点发黑了。但讲话声音洪亮,斩钉截铁,透出不容置疑的气势。当晚,他在历史所小礼堂主持了全所工作人员和以张际春为组长的学部工作组领导参加的会议,当场宣读了的三点指示:一、郦家驹立即停职反省;二、立即释放一切被关被斗的群众;三、切断尹达与历史所的一切联系。接着讲了如何做好善后工作,要求历史所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转过来,共同搞好“”。
此后,我还在几次群众大会上,远远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关锋。从1966年5月至1967年7月,作为小组成员、小组副组长(组长是)、解放军总部副主任的关锋,经历了他一生红得发紫的意气昂昂、飞扬跋扈的岁月。
1967年5、6月份,王力、关锋、戚本禹几个人作为小组的前台人物,四处插手,今天封这一派为“革命”,明天宣布那个人代表“革命大方向”,支一派、压一派,搅得不少地方和单位派仗连连、武斗不断。他们的丑恶行径在群众中引起越来越大的反感。有些群众组织就贴出、大标语,要把他们作为“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揪出来批倒批臭。他们可能也感到了逼近自身的危险。1967年7月18日晚,小组出面,在当时的宣传部教育楼小礼堂召开北京市一些单位派代表人物参加的会议。、关锋、戚本禹等都出席了。我坐在会场的中间,基本能看清他们几个人的面部表情。我发现关锋有点精神委顿,面色蜡黄。他讲话时也没有了昔日的霸气,不是鼓励人们如何同“走资派”进行斗争,而是批评“怀疑一切”的倾向。他说:“有些派,今天抓一个,明天抓一个,老觉着不过瘾,老想抓大的,看谁都有问题。这种怀疑一切的倾向是不对的。”戚本禹发言时,就直接提到有人反关锋的问题,他指着关锋说:“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派,反对关锋。我今天给他讲讲情,你看关锋这么瘦,你们反他干什么?”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关锋。到8月份,他就同王力、穆欣、赵易亚、林杰一起了。
1980年代初,我随山东出版界的领导和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到德州开会,当晚德州地委一位副书记出面请与会代表吃饭。席间他谈到,前不久组织部派人来德州,商量将关锋一家安排在德州的事宜,因为德州是他的老家。组织部文件规定:一、关锋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他有公民权,享受正司局级待遇,以此标准为他安排一套住房;二、不要以党政机关的名义宴请他;三、可以老朋友和同事的身份请他吃饭。德州方面同意后,关锋的妻子周英先来德州打探情况,因为德州还有关锋的前妻和儿女,周英认为两拨人马在一个地方容易闹矛盾,不方便。回京后,她找组织部,坚决要求留在北京。最后组织部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关锋一家也就留在了北京。关锋晚年在北京过着平静的生活,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又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对他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
吴传启、林聿时是学部哲学所的司局级干部。由于他们在“”前与关锋就是熟稔的老朋友,所以“”开始时他们能从作为小组成员的关锋那里得到最核心的机密,比一般人更能窥透当前的动向。凭着这一优势,他们于1966年5月23日率先贴出批判杨述《青春漫语》的,一下子占领了学部舞台的制高点。之后一路狂扫,不到一个月,即将当时的学部领导关山复、张友渔、刘导生、姜君辰和安排在经济所做研究员的以及一大批司局级的干部打入“走资派”的行列。当其时,他们的攻势之凌厉,进攻目标之精准,真具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之势。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有关锋甚至、康生的幕后指导。其中5月26日,就有康生对学部运动的四点指示。这个指示是写在学部党委给上面的一份报告上:“一、贴难道还要批准么?二、林聿时为什么不能贴?三、学部的问题很多。四、哲学所的问题更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