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网专访,就“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与网友在线交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在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调查————
我国人工增雨作业面积覆盖一半以上国土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日前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上介绍,目前我国人工增雨作业区面积达500余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一半以上国土。
目前全国3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等行业的2235个县(市、区、团、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现有高炮6902门,火箭发射架7034台,使用飞机50余架,从业人员4.77万人,人工增雨作业区面积500余万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
郑国光说,2002年以来,各地共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55.88万次,发射90.51万枚、炮弹885.3万发,飞机作业7303架次,累计飞行18592小时,增加降水4897亿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增雨抗旱保丰收、人工防雹抗灾减损、人工增雨扑火降火险、人工增雨蓄水保生态、人工消(减)雨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显著效益。
郑国光表示,通过5年努力,力争我国人工增雨效率再提高3%至5%,防雹保护面积再增加5%,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再上新台阶。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建立森林草原火灾、异常高温、空气严重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启动扑火、降温、净化空中增雨作业;继续探索和发展人工消雾服务技术,组织开展航空和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人工消雾试验。
————解读————
人工影响天气是因气象灾害严重
人工影响天气为什么在我国得到如此大规模开展?
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毛节泰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需求强烈。“有些国家水资源丰富,不需要人工增雨。但我国总体上缺水干旱,憋得没办法,只要可以尝试的措施,就要试试看。”
气象专家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干旱灾害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特大干旱,说明气候变化显著加剧了干旱的严峻性。除了干旱,我国冰雹、大雾等其他气象灾害也十分严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
在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难题是效果评估与检验。比如,在实施人工增雨后,到底有多少是自然降水,有多少是催化剂起作用后增加的降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研究员介绍,效果评估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物理检验”,通过飞机仪器、雷达、卫星,观测没催化作业之前云是什么情况,催化之后云含水量、云滴直径、降水粒子浓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二种方式是“数值模拟检验”,通过计算机模拟作业和不作业两种情况,看催化剂是否产生效果。还有一种方式是“统计检验”,拿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地方和没作业的地方进行比较。“最好的方法还是把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效果评估。”王广河说。
旱区增雨条件苛刻
也许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天似下非下的时候,这个雨下来了,是不是人工干预的结果?郑国光对此表示,云降水形成最起码有三个条件。水汽变成雨下到地面,首先要有水汽,没有水汽怎么形成雨呢?第二,怎么把水汽变成雨。也就是说它必须要有向上抬升的运动,把这些水汽向高处抬升,气压低了,温度低了,水汽就饱和了,一饱和就变成雨下来了。但是还不够,云里面必须要有凝结核。所以人工降雨是利用水汽,然后是云的抬升,就是一定要有适合的量、适合大小的云凝结核加快水汽变成雨滴下到地面。所以不管打炮也好,飞机向云里播散凝结核,能够更有效地把水汽变成雨,就叫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或者消雹就是给云里提供大量的凝结核,使大的冰雹变成小的冰雹。
“人工影响天气也不是说什么条件,我想下雨就下雨,必须有合适的气象条件,不能说呼风唤雨,大晴天说人工造雨。所以人工影响天气要有一定的条件,要用一些科学的手段。”郑国光说:“其实真正到干旱季节,适合于人工影响天气条件的并不是很多。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国家,怎么样利用一些有利的条件增加降雨,我们就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比如说山区里面水汽很丰富,怎么样把山区的水汽有效地变成降雪,雪就是山区的固体水库,能够增加更多的水源,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增雨催化剂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人工影响天气播散的碘化银等催化剂对生态环境是否有不利影响?
郑国光解释说,用碘化银作催化剂,是因为它的结构和云里面有些小冰晶的结构是一样的,一克碘化银可以产生大概10的10次方到13次方的冰晶凝结核。一发人工增雨防雹炮弹含一克碘化银,全国一年大概要用90万发的炮弹和,需要碘化银不到一吨,换算成银可能就是200公斤到300公斤,分布在大概5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据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北京市降水的分析表明,碘化银包括银离子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和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
郑国光说,有的催化剂用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还有一种是液氮,氮是大气里面自然的气体,大气里面78%是氮气。而且,人工影响天气播散的催化剂的量比较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郑国光建议,把常规的抗旱增雨变成全年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特别是西北、东北、华北这些缺水的地方,应开展全年的人工增雨作业。
————呼吁————
请重视气象科普工作
在郑国光的长期努力和强烈呼吁之下,气象科普知识目前已经列入到中小学义务教学当中。为什么如此重视气象科普的工作?
郑国光对此表示,因为气象服务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我们怎么把气象信息通俗化,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着,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生活,怎么样预防避免损失受灾,这就是科普问题。比如沙尘暴来了,你应该怎么办。雷电天气来了,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比如台风来了,你应该怎么预防。我们经常发现,雷电天气下,你就不能站在树下,不能到野外去。如果不知道,你到树下躲躲雨,那就容易造成伤害。台风有个台风眼,台风眼是风平浪静的,但是台风眼一过,马上就是强风。经常说台风来了,台风眼到了,上面太阳出来了,但是台风几公里大小,一过来以后,强风马上来了,躲都躲不及,经常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
科普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郑国光举了一个例子,2007年时重庆一个小学因为一场雷击,当场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30几名小学生受伤。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和、应急办向全国42万所中小学发防雷减灾的教育,和发展改革委及地方政府合作,对中小学的防雷设施进行排查,帮助建设一些防雷设施。所以2008年到现在,没有一起雷击造成中小学生伤亡。
■延伸阅读
暴雨预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需要更加精确
5月中旬,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受灾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报道中看到,气象部门提前发出了预警,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郑国光局长介绍,现在暴雨灾害预警分几个时次,有的可以提前两天做暴雨的预警,大部分是提前一天做暴雨的预警。因为暴雨预报问题一直是世界难题,如果提前量很多,比如提前一天以上,要具体的暴雨这个落在何处,量级有多大,何时开始,预测非常难。现在提前24小时作出暴雨落区、量级、开始时间的预报,在世界上也就是平均20%—23%。
“暴雨的局地性特别强,尽可能地缩小预警范围和提早发出预警对有效实行避灾措施非常重要。”郑国光说,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对于暴雨预警的水平确实存在差距。但是反过来说,暴雨发生的国家也不是很普遍。比如欧洲,很少出现暴雨。
现在衡量暴雨准确率,可比性也就是说提前24小时作出暴雨的预报,这样的准确率,像美国这样的气象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它的暴雨准确率一般在22%—23%。我们国家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各地方不一样,各时间段也不一样,比如去年六七月份,湖北的暴雨准确率提前24小时可以达到40%,低的可能是10%,这就取决于天气变化的突发性。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