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9-12-02 10:58:07

1 2 下一页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前提条件。

  一、用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教学情景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景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理解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很简单,认为在小学都学过的,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设置了大家“找兄弟”的教学情景,用两个相似图片,让学生去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之后才去讲相似图形,再从“概念”到“公式”再到“运算”,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完毕后再按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使学生能“听得懂,做得来”。

  二、用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学习情感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初中数学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后进生多半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靠别人,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善于探讨、善于观察、善于小结等方面的好习惯。如在解答问题时,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只是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给后进生设计较简单的题目,使后进生经过思考能独立完成,养成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还要求后进生每周末将本周学习的内容总结一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别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渴望学习进步,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更应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后练习、辅导、检测等方面分层设计,实施差异教学;对后进生降低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缓步上升,课堂上把简单问题留给后进生回答;当后进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数学题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于肯定和鼓励,使后进生体会到成功的喜乐,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