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奥数≠"提前学"与"做难题"

2019-11-29 08:30:27

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2013)日前在哥伦比亚圣玛尔塔举行,来自世界97个国家及地区的527名学生参赛。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在中国队凯旋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队领队并曾长期担任中国奥数集训队教练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请他就有关学奥数的几个“敏感”问题作了解答。
  
  问:奥数到底是学什么的?它与我们平时学的数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其实不然。奥数仍属于数学学科,奥数中也有与我们平时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是平常数学课上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化归思想、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归纳、算两次等等。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奥数里面特别是中低年级奥数中,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比如“盈亏问题”、“鸡兔同笼”,还比如高年级或中学奥数中要介绍的“中国剩余定理”等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确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超凡智慧,并且与西方的数学方程思想很不一样,独辟蹊径,自成一派。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学习它自然很有裨益。
  
  问:奥数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学习?
  
  答:简单地说,奥数就是适合在学校课堂上数学学得相对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适合学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别。奥数学习必须要分层次、分难度,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我觉得难度的选择,最好是以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花点功夫就能基本掌握为准。另一方面,我也很不赞成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时数学课上的内容暂时还都没有学得比较好的话,那么还是要以平时课堂的数学内容为主,要不然花时花力花钱还于事无补。
  
  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所谓“提前学”带给学生们的种种负担与不良影响,并不适用于“奥数”,至少是不适用于“奥数”中的绝大部分内容。
  
  问:人们有个感觉,仿佛许多数学考试包括中考、高考的最后一大题,都有奥数的影子在里面,如果不学奥数,就会做不出这道“压轴题”。
  
  答:有人分析过奥数热产生的原因,其中就认为是奥数题经常被拿来做一般数学考试中“压轴题”的缘故。我想,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首先,不能把难度偏大的、思路灵活的题统统归入奥数。其实归入也没有什么,也可以算是奥数的一部分,其实是在说一个“悖论”:压轴题一定是难度大、思路灵活的,然后就被归入奥数之类,随后又被某些人把逻辑、因果关系倒过来,就变成了是出题人故意用奥数题来做一般数学考试中的“压轴题”,进而故意促成了所谓的奥数热。要是这么说的话,考数学难道就再也不出“压轴题”吗?那么这样的选拔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呢?其“选拔”性何在?如果大家真的都是100分,其皆大欢喜之下岂不是又皆大悲哀?
  
  当然,我们也不赞成把奥数中特有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作为“压轴题”出现在一般的数学考试中。另一方面,作为学生,都是不仅仅希望能够做出一份卷子前面的所谓基本题和中档题,也很希望可以解决最后的“压轴题”。而学习奥数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压轴题”,所以,这也正是奥数热的主要原因吧。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