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业

用户名:龙业

注册于:2017-01-04

主题数: 1     回贴数: 7

介绍:

最后活动于 2017-06-08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接舆与隐逸诗人
  
  
  
  
  
   接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隐士形象。
    《论语·微子》中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屈原的《涉江》里也说:“接舆髡首,桑扈裸行。”
   接舆此人,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与孔子同期。据说,他
«  2017-06-08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首联的“寒山”使用通感,化视觉为触觉,远山青绿转化为如烟的深绿,扑面而来的似乎是一股寒气。色彩走向深浓单调,秋水也消瘦缓慢,在王维隐居的山林里,生活的节奏一如自然。旁人看来带来悲苦之意的秋景,却正适合了诗人此时闲适的心境,有点像白居易的“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那种状态——心情好,对景物的感觉也就好。
«  2017-05-28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心远地自偏 大隐隐于市
  
  
  
  
   越地多崇山峻岭,渌水碧湖,钟灵毓秀,多有隐士。东汉有严子陵,卓然当世,名垂后代,为人仰慕。惜其少有文字传世,更多是作为偶像供人崇拜。北宋的林逋,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隐逸诗人,《宋书·隐逸传》有关于他的400多字,说他“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而世人所言“梅妻鹤子”则是对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和高
«  2017-05-28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王维有一首《归嵩山作》,是辞官返乡途中所作。他要的是清泠静默中的无限生机,以此映衬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中,澄澈的河水似玉带,绕过苍翠的草甸,明暗有致,车马悠然前行,轻轻松松,优哉游哉——景中有情,这是在暗示诗人陶醉于秋景,醉意浓浓呢!无官一身轻的人,才会有此感受。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如人一般,对孟浩然有情有义,颔首诗人的抉择。水与禽两种意象说明了,心中坚守的是纯洁之心,似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是那功名利禄之意,如飞鸟知还选择的目的地是自然家园,实施抉择的时
«  2017-05-23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很有代表性。陶渊明曾写了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很有母题价值,也深深影响了孟浩然,“夜归”该有这方面的寓意吧?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一远一近,对比鲜明:前者在召唤着诗人,山寺、钟声、黄昏,三个意象均有寓意——世外,寂静,禅意,等等;后者正是孟浩然要回避的——如果要回世俗之家,他早就与众人在向西的渡口喧闹争渡,可是回去后能安下心吗?何去何从,他心中早有决断:向东,归去,归鹿门,归隐。
   “归去”和“争渡”,大相径庭,反映出人各有志。“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
«  2017-05-23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王孟的“归去”
  
  
  
   历代统治者为标榜太平盛世,总喜欢吹嘘本朝“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李唐王朝更是如此。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确实提供给士子许多尽显才能的机会和场合,开拓边疆的伟业,也召唤大批文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殊途同归,各路读书人,此后又多涌向官场,梦想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夙愿,许多人还真的做了官,王维是这一类的人。少数人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但同是隐
«  2017-05-23
回复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陶渊明的“归去”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被钟嵘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系晋大司马陶侃之后,而其志不在小,名句“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证。但是,由于其寒族家世,进身无门,加之朝纲紊弛,乱臣频出,官场黑暗,也怠慢了他进取的热望。若非衣食之忧,他也不会投身仕宦行列,自取其辱。八十一天的县令生涯,终于让他看穿了官场,看透了人生,认清了“心为形役”的生活本质,做出了准确的定性判断“觉今是而昨
«  2017-05-20
创建了主题 › 隐逸诗人的“归去” 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古代诗人,总有个精神的家园,有的仅内藏于心中,有的还外在于田园山野茂林竹下,后者由思想化作行动,变为“归去”的归隐生活。这种归隐的生活,是对痛苦和苦难的超越,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黑暗的否定。每当世事艰难,人生遭遇逆境,或是对生活大彻大悟之后,许多诗人选择隐居之路,为自己找寻避风港,用诗人的话说,就是“归去”。
   这“归去”是有来头的。远古就有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之类隐士,孟子早有遗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上述那些具有垂范作用的先人,那些至理名言般的的先哲垂训,
«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