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人的“归去”

By 龙业 at 2017-05-18 • 0人收藏 • 289人看过
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古代诗人,总有个精神的家园,有的仅内藏于心中,有的还外在于田园山野茂林竹下,后者由思想化作行动,变为“归去”的归隐生活。这种归隐的生活,是对痛苦和苦难的超越,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黑暗的否定。每当世事艰难,人生遭遇逆境,或是对生活大彻大悟之后,许多诗人选择隐居之路,为自己找寻避风港,用诗人的话说,就是“归去”。
   这“归去”是有来头的。远古就有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之类隐士,孟子早有遗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上述那些具有垂范作用的先人,那些至理名言般的的先哲垂训,早已沉淀于中国诗人的集体记忆中。无论是光风霁月、太平盛世年代,还是朝廷播越、民生凋敝之时,归隐总是令人看重的,隐居者自重其事,他人敬重其行。
   随着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诗人又为隐居生活加入了寻仙、炼丹、念经、坐禅的内容,归隐诗人的生活情趣也日益大放其彩。对隐居生活的感受,往往是当局者于苦于乐心知肚明,清新自然的诗篇隐约飘逸着世外之情、弦外之音;旁观者徒见其表,而不明就里,不知其诗可以为好。
   究其根本,隐逸诗人还是深有强烈的自由意识和深沉的归宿感的。“归去”此举,毕竟消解了不少现实的苦难,赢取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获得了某种的心灵愉悦,意会不可言传,是俗人难以分享的。苏轼说得好:“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可惜,苏轼徒有羡渔情,最终也没有成为隐逸诗人。
   对“归去”的隐逸诗人,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有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孟浩然、王维、寒山,宋代的林逋……不一而足。
36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6-10
2017-05-20   #1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陶渊明的“归去”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被钟嵘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系晋大司马陶侃之后,而其志不在小,名句“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证。但是,由于其寒族家世,进身无门,加之朝纲紊弛,乱臣频出,官场黑暗,也怠慢了他进取的热望。若非衣食之忧,他也不会投身仕宦行列,自取其辱。八十一天的县令生涯,终于让他看穿了官场,看透了人生,认清了“心为形役”的生活本质,做出了准确的定性判断“觉今是而昨非”,痛惜“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光阴。此后,他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毅然“归去”。
   从此,陶渊明开始了漫长的田园隐居生活。《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是陶渊明这一段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开荒”是物质上自取自足自主自立精神的体现,这“守拙”维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而“归”道出了此生的归宿——园田,自然质朴的田园。于此,家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至简至陋,然人间真情沛然其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环境幽静纯朴,散发泥土芳香;远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近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然醉然,怡然自得。
   在这个新的境界中,不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也有“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的乐趣,更可贵的是,他贴近了土地,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这才体验到了“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生活的质朴情趣。
   充实的新生活,使他尽情地享受“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参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趣,乐天知命,宠辱偕忘,真有点庄子所言的逍遥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017-05-22   #2
  期待有后续的帖子。
2017-05-23   #3
  顶
2017-05-23   #4
  今夜我来顶贴。
2017-05-23   #5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王孟的“归去”
  
  
  
   历代统治者为标榜太平盛世,总喜欢吹嘘本朝“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李唐王朝更是如此。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确实提供给士子许多尽显才能的机会和场合,开拓边疆的伟业,也召唤大批文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殊途同归,各路读书人,此后又多涌向官场,梦想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夙愿,许多人还真的做了官,王维是这一类的人。少数人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但同是隐者,有卢藏用的终南捷径式的假隐者,也有孟浩然式的无奈的真隐者。
   官场也是座“围城”,城外的孟浩然入之无门,曾大发牢骚,”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也想攀援高官,以解“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之困;王维20岁就中第进士,但以后就仕途坎坷,尤其是在名相张九龄被贬,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权之时。他对官场生活心灰意冷,更加属意于山川原野,并于山中建设别业,一步步地走上了半官半隐的道路。
   王孟二人毕生都陷入仕与隐的矛盾中。但孟浩然身为布衣,向往官场,欲仕不得,不得已归隐山林,颇有些不甘心,大概是先祖孟轲的强烈进取精神在鞭策着他,而山水田园只是起着慰藉他那颗失落的心灵的作用;王维出身仕宦之家,也曾有大志向、大计划,但他到底还是“自顾长无策,空知反旧林”,是因为朝廷的浑水太深了。投身山野,能宁静他的心灵,颐养他的天性,可他又舍不得彻底摆脱官场,矛盾中他乞灵于佛禅,求助于山川,寻求精神解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二人都写下了表明“归去”之意的诗篇。
  
  
2017-05-23   #6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很有代表性。陶渊明曾写了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很有母题价值,也深深影响了孟浩然,“夜归”该有这方面的寓意吧?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一远一近,对比鲜明:前者在召唤着诗人,山寺、钟声、黄昏,三个意象均有寓意——世外,寂静,禅意,等等;后者正是孟浩然要回避的——如果要回世俗之家,他早就与众人在向西的渡口喧闹争渡,可是回去后能安下心吗?何去何从,他心中早有决断:向东,归去,归鹿门,归隐。
   “归去”和“争渡”,大相径庭,反映出人各有志。“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不甘心于世俗的平庸生活,不愿意继续忍受总是失落的痛苦,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东方,志趣那样坚定。
   夜色渐浓,月光似心有灵犀,洒入诗人的心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环境清幽,万籁俱寂,万物有情,让诗人轻盈的心灵不觉中融入了清净的自然中,直至到了东汉庞德公隐居之处,才恍然知晓,到了目的地了——这可是孟浩然日思夜想的地方,因为庞德公是他的偶像。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到了这样的境界,人是要有精神准备的,那就是得耐得住寂寞。岩扉,多似李白洞天里的石扉呀,带了些仙气;松径,让我们想起了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更添了些空灵;寂寥,那是永恒的,超脱世俗的环境必须这样。隐者就可以“自来去”,尽享寂寞世界中的自由!
   这首七古,古朴清淡,移步换景,点到为止,白描出孟浩然摆脱尘俗,走向宁静淡泊的路程,很耐人寻味。
2017-05-23   #7
   王维有一首《归嵩山作》,是辞官返乡途中所作。他要的是清泠静默中的无限生机,以此映衬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中,澄澈的河水似玉带,绕过苍翠的草甸,明暗有致,车马悠然前行,轻轻松松,优哉游哉——景中有情,这是在暗示诗人陶醉于秋景,醉意浓浓呢!无官一身轻的人,才会有此感受。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如人一般,对孟浩然有情有义,颔首诗人的抉择。水与禽两种意象说明了,心中坚守的是纯洁之心,似流水一去不复返的是那功名利禄之意,如飞鸟知还选择的目的地是自然家园,实施抉择的时机是当下此刻。要问为什么,陶渊明说的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与孟浩然“归去”必须耐住寂寞一样,王维“归去”也要经受凄楚落寞的考验。“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有四个意象:城本热闹,现在荒凉;渡该喧闹,那是古时;日是落日,暮气沉沉;山是秋山,春光不再。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忍住了寂寞,嵩山遥遥在望,“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王维始终不为静噪冷暖所动,这才到达终点。而“归去”后采取的关键的举措就是“闭关”——杜门谢客,不交接俗人,这也是他冲淡平和性情之中暗含的硬气,因为“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正是山下那些躲之唯恐不及的势利小人。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一点不假,本诗有此特点。意象曾现迭出,色彩浓淡相宜,情感蕴藉悠远,令人回味绵长。
  
  
2017-05-23   #8
  推荐
2017-05-23   #9
  隐相对于的是人群,知道人群在那里,保持自我不受干扰。可是如果没有了人群,就不是隐而是罗宾逊的独了。
  
  所以,人一定要清楚,一个人再能耐住寂寞,内心再强大丰富,也是不能没有人类伙伴的。
2017-05-27   #10
   呵呵,007继续围观首席老贱狗。。。其实007主要就是来围观首席老贱狗的,顺便看看这首席老贱狗授过精的帖子。。。
      
       关天茶舍的精品红脸帖令人惊叹地具有“申诉”功能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讽刺。它至少说明在当下天涯社区关天茶舍语境下制度性地消解各类申诉冤屈的失灵。
                            
               申诉、者由此走上以舆论压力来促成问题解决的道路,而成本则从大国小民那儿转嫁给天涯社区、关天茶舍承担。
  
2017-05-28   #11
  欣赏了
2017-05-28   #12
  隐逸诗人的“归去” 龙业
  
  
  
  
  
   心远地自偏 大隐隐于市
  
  
  
  
   越地多崇山峻岭,渌水碧湖,钟灵毓秀,多有隐士。东汉有严子陵,卓然当世,名垂后代,为人仰慕。惜其少有文字传世,更多是作为偶像供人崇拜。北宋的林逋,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隐逸诗人,《宋书·隐逸传》有关于他的400多字,说他“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而世人所言“梅妻鹤子”则是对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
   与陶潜、王孟不同,林逋可是结庐于西湖边的孤山上,紧邻柳屯田笔下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参差十万人家”“竞豪奢”的闹市。喧哗与骚动中,充满了繁华奢侈与功名利禄的诱惑。有高世之才、遁世之名的林逋,自然是达官贵人乃至君王延引笼络的对象。然而,林逋终身隐居湖畔,表现出与柳永截然不同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实则是由于做到了陶潜的“心远地自偏”。《山园小梅》,就一现林和靖的高雅脱俗的情致。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起首“众”字,与“独”鲜明对照,其境有似于陆放翁咏梅的“驿外断桥边”,只不过梅花不是“开无主”了。自春之秋,西湖不乏各色花卉的点缀,柳屯田不是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吗?然而,冬季一到,北风紧,吹寒一池清水。群芳凋零,芜秽狼籍,一派萧索,文人雅士也早无吟诗作赋的兴致了。恰于此时,“山园小梅”悄然出场。“独”字,道出她的孤独,也道出了她的孤高、孤芳自赏和傲视群芳;“妍”为貌美之意,而“暄”送来热度和温暖,把春的气息送入诗人的眼帘。梅花真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为寂寞小园增添万种风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联万口传诵,早为千古佳句,自有其因。如此月夜,寒水之畔的寒山上,自然少有人至。必得“有心人”来此,来此观照自然,体悟人生,于其中感受独具一格的伟大心灵。此时,诗人对外界五颜六色的感受略显单调迟钝,但嗅觉却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梅树的线条,稀疏交错,偶有旁逸斜出之枝,在朦胧的月色下,在飒飒的西北风中,映在清浅的溪水中的是峭楞楞的影子,更烘托出环境的幽僻冷清,更凸显梅花瘦硬挺拔的形象。惟于此时,诗人方有伟大的发现:寒光下,清风送来阵阵馥郁的梅香,沁人心脾,暖人心怀——这是对寂寞心灵的最大的安慰和最高的奖赏!我们真实地体会到,林逋并不孤苦,因为他有梅妻鹤子厮守相伴。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诗人此联运用拟人,虚实结合。前述之景,俗世之人,因无其心,也就不能发现,不能以之为美了。唯有其心,方可寻觅知己。值此万籁俱寂的冬夜,诗人要完成的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契合。仙姿翩翩、声闻于天的白鹤,眼观诗人与梅花之际会,欲飘下同欢,可欲飞又止。她怕被误解,怕被嫉妒,怕被打扰,也怕打扰了此时的宁静,所以偷眼相瞧,待机而行。此时需要静,需要宁静之心;唯有宁静之心,方得隐逸真趣。自古有许多的文人,高标归隐,意在扬名:东晋有谢安,南朝有陶弘景,唐代的那个卢藏用,更是演出了一场“终南捷径”的丑剧。林逋则不然,他与梅妻鹤子亲密无间,这种境界早超越了世俗对人际关系的约束,给人以明确的归属感。这景象,不似美景,胜似美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皆因有其心,必于无美景处生美景。纵情飞舞于春季、独领风骚的彩蝶,若能一睹此景,定会嫉羡不已,但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这不是你的天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联提供两种选择,对照鲜明,何去何从,一目了然。寒夜冷月,绝非良辰美景;于此观梅听鹤,也不是赏心乐事。可是,林逋却以此为“幸”,以梅鹤相伴为乐,并用浅唱低吟向她们倾诉心曲,于是,清寒之中自然有温暖幸福,只是“无心人”体会不到罢了。虽身在杭州,但林逋不要那“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矫揉造作,也不会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踌躇满志,“檀板”“金樽”此类达官显贵的俗物,若是出现此处,那将是暴殄天物,污染圣界了,所以诗人避之唯恐不及。
   “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梅花如此,赏梅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林逋以身相伴数十年,对梅,对鹤情感之深,是我辈难以想象的,描述之妙,则我们已见,已见他那颗心。若论隐逸诗人“归去”的心灵深度,我还是首选林逋!
  
2017-05-28   #13
  好贴,顶上去。
2017-05-28   #14
   小广告来顶贴,坏事变好事。
2017-05-28   #15
  现代陶渊明是有的,可惜被人当疯子。顾城是也。这个社会已经浮躁到容不下一个非功利的心灵了。不为名不为利在如今社会眼中看来,有官不做有钱不愿挣有现代化的生活愿意享受的就是傻子疯子,陶渊明之流生于今世,不但无地可遁(土地山林全部国有,出国更难),连选择职业身份户籍的自由,不说违心话的自由都难。。。
2017-05-28   #16
  要俺理解,隐逸不能算文化,把隐逸当作一种单独的文化心理现象,就是把隐逸看轻了,看小了,就是改了内涵的隐逸。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出世入世之间平衡的文化。没有哪方面都不行。
  
2017-05-28   #17
  不知在现代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还有没有这么一块净土.
2017-05-28   #18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首联的“寒山”使用通感,化视觉为触觉,远山青绿转化为如烟的深绿,扑面而来的似乎是一股寒气。色彩走向深浓单调,秋水也消瘦缓慢,在王维隐居的山林里,生活的节奏一如自然。旁人看来带来悲苦之意的秋景,却正适合了诗人此时闲适的心境,有点像白居易的“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那种状态——心情好,对景物的感觉也就好。
   颔联“倚杖”“临风”成对,那是隐士的举止,自然而潇洒,苏轼也有“倚杖听江声”的佳句。“柴门”是隐居处的标志,古朴原始。“暮蝉”聒噪,更增添了一份宁静。
   颈联可谓工对,日暮苍山远,只留下渡头水面上映出的落日红光,那样的壮丽。“余”字尤佳,道出静谧自然中生活的余韵。后一句化用了陶诗的“依依墟里烟”,只不过,添了一个动词“上”,写出了空气的清新,视觉的清晰,生命的活力。还有一个“孤”字,决然不同于“大漠孤烟直”的那个,凸显了幽居生活的环境特点。
   尾联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值”是“遇到”的意思。隐士生活中,王维都遇到什么人呢?“偶然值林叟,相谈无还期”“复值接舆醉”,所“值”之人皆非俗人。今天裴秀才迪是“接舆”痛饮狂歌,酩酊大醉,常人看来是扰乱了王维的安详的生活,可王维一点不恼,欣然赠诗,更加情趣相投。
   因为诗人既向往“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的桃花源,也沉迷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游,更愿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文人雅趣。今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裴迪造访,点缀并丰富了诗人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使他喜出望外,求之不得的,因为他自比“五柳”,“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接舆醉了,五柳也醉了,辋川的山水在静观着他们……
   作为隐士的王维深受接舆的影响,从他的生活中,大概也能看出接舆的影子吧?
2017-05-28   #19
  有寓意。
2017-05-28   #20
  专程顶贴
2017-05-28   #2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17-05-28   #22
     您好,我是闽南特产铁观音的农家生产户;在网上做产地销售,就是要减少铁观音的流通环节
    ,最大限度的保证铁观音的原味性正统性,把我们自己家种植采摘出的茶青制出的铁观音直接
    送到广大品茶人的手中。铁观音 泽黛绿,汤色金黄,溢味鲜爽,香气清高,素有 “绿叶红镶边,七
    泡有余香”之美称。铁观音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饮料,又有很好的美容保健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提神
    醒脑、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如果能拿出最纯正的铁观音与亲朋好友
    一起分享, 那不更是更能体现您的热情与尊贵吗?
    
    联系QQ:872556877 {颍川茶行}
    
    全国免费订购电话:4006039100 (秋茶,口感滑,香气长)
    
    备注:同样的品质我们比市场还要便宜40%-以上
    
    
    ㈢ 级 观 音 價 格:100元/500G
    ㈡ 级 观 音 價 格:118元/500G
    ㈠ 级 观 音 價 格:155元/500G
    高 山 观 音 價 格:180元/500G
    精 品 观 音 價 格:360元/500G
    极 品 观 音 價 格:258元/500G
    蓝 魁 观 音 價 格:460元/500G
    青 魁 观 音 價 格:650元/500G
    至 尊 观 音 價 格:1200元/500G
    特 别 推 荐:高 山 观 音260元\斤,茶农直销价:180元;
    特 别 推 荐:精 品 观 音360元\斤,茶农直销价:230元;
    特 别 推 荐:极 品 观 音400元\斤,茶农直销价:258元;
    特 别 推 荐:蓝 魁 观 音560元\斤,茶农直销价:460元;
    
    您只要告知我们您需要什么档次、风格、口感、香 型,地址,电话及手机,
    我们通过快递或邮局给您送出!
    在您收到我们茶品尝跟鉴定.满意了你再付款 如果我们的品质不能令您满意,
    拒绝付款是您的权利!~您可以将茶叶直接退回!
    这是我们的承诺!!
  
   诚信淘宝网店:http://shop36600642.taobao.com
  
    茶 农 网 络 直 销;品 质 保 证;价 格 优 惠,货 到 付 款;上 500克 包 邮
2017-05-28   #23
  提上来,,,
2017-06-02   #24
  1957年前后陈寅恪听曲文也可看作是一种隐逸和归去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