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

2019-11-20 10:58:37

                  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兆东 221400
  中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时期,要注意锻炼脑的机能,提倡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思考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并且,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有明确的目标,围绕着目标去探索,少走弯路,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指标。
  兴趣是积极思维的动力。趣味性教学则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讲课时可以结合内容,举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说明所学知识在工农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讲遗传和变异现象时,例举人类色盲、近视、并指等遗传病在人类中存在的情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医学遗传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如:试管婴儿的形成)。以及现在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对某些遗传病的治疗)。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对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探索之火。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定向质疑是把握学生思维导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于启发性、可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质疑前,要分析问题提出后在学生中将产生多大范围的思维活动,思维会沿着什么方向进行,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在学生中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并且,需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攻破障碍,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因此,我认为,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几点:1、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都有思考的余地;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为教学全过程服务;3、问题要逐步提出要有逻辑性,使学生思路清楚,一环扣一环,顺藤摸瓜,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境界。
  如:我在讲完性别决定时,质疑:“如果某一基因(如:人类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雌性和雄性两种个体的基因型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有没有等位基因?”先反问学生:“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不是同源染色体?为什么不是?”从而得出X染色体和Y染色体之间不含等位基因。继续发问:“含有一对等位基因的雌性个体,能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比例如何?不含等位基因的雄性个体又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比例如何”学生通过绘制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图,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质疑:“如果这两个个体婚配,将产生几种类型的后代,比例如何?”在学生导出结论后,我应用同样的方法,由师生共同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气愤活跃,使学生有参与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使内容逐步深化。教师再质疑:“如果这个个体含两对等位基因,一对在常染色体上,一对在X染色体上,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比例如何,它符合什么遗传规律?如果一条X染色体上具有两个非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又符合什么遗传规律?雌性和雄性个体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互换的可能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逐步提出,解决一个产生一个,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为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疑点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教师不断地质疑,供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激发学生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我在讲述DNA分子复制过程时,注意强调一个DNA分子复制成两个完全一样的DNA分子,使子代表现出亲代的性状。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子代会出现变异呢?“虽然变异的原因很多,但是,教师只应该从一个方面提出假设,避免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如:假设:“如果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某一碱基配对时发生了错误,最后经复制时这一碱基配对时发生了改变(如:A—T变为C—G),那么,子代的性状如何呢”学生将回答,子代的性状将会改变——变异。这样讲,既为学生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又使学生在学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疑问:“DNA分子复制时会出现差错,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是否也会产生错误,这种错误是否能引起生物个体的变异,如果能引起变异,那么,这种变异是否可以遗传?”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此,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在学生探索过程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思维障碍。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恰当地点拨,使学生各有所收获。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导向,及时地给予引导和指正。
  如:学习遗传的基本过程时,只有使学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三大遗传规律。但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同。为此我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教学,在讲述每一个遗传规律前,先由教师设题,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分析,教师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使学生顺利通过障碍,通过多次练习,都能熟练掌握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导出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然后,在教师引导下总结三大遗传规律。例如:讲自由组合规律时,我先绘制了具有两对基因的细胞图,共三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和AaBb,依次让学生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图,导出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第一次分裂过程,大部分学生难以导出AaBb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为此,先提示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使最差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第一种个体(AABB)的细胞分裂图,让学生通过绘制第二种个体(AaBB)的细胞分裂图,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导出第三种个体(AaBb),可能形成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进一步通过定向质疑和引导探索之手段,把握学生思维的导向,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总量,达到锻炼智力的目的。才能克服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现象,才能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决心,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