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李密的《陈情表》以“孝”感人。流传千古的二“表”,初中学过《出师表》,如今高中又学《陈情表》(见苏教版必修五专题二,亦见人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备课时,由新知自然会联系旧知,于是在比较《出师表》和《陈情表》之后,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课文注释说“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那么“陈情表”这个题目中的“陈情”二字不是显得重复、多余了吗?与“陈情表”这个题目不同的是,“出师表”那个题目显然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可谓“开题明义”。那么,就题目来说,能否认为《陈情表》就劣于《出师表》?我又查了其他古代作家写过的“表”,了解到孔融有《荐祢衡表》,曹植有《求自试表》,他们的“表”都跟题目“出师表”一样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这更加重了我的疑问。可是难道李密拟题真的会如此马虎而不讲究吗?
带着疑问,我再次认真研读《陈情表》。研读以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作为前朝——三国之一的蜀国的遗臣,李密被新朝的统治者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重职——郎中、太子洗马,他焉敢直截了当地推辞?这说明,李密所陈之“情”——辞任而孝养祖母,乃是一种隐情,一种苦衷,他焉敢开门见山地和盘托出?于是,他在第一节的139个字中对“辞任而孝养祖母”的意思只字不提,而推迟至后文在水到渠成之时才表明。开篇文字尚且如此,那么题目焉能直接挑明“辞任而孝养祖母”之意?设若挑明,未睹正文而先瞧题目的皇帝岂不要恼羞成怒,把此表撕为碎片?因为不便、不能、不敢提前言明,李密便只好放弃个性内容,而像小学生拟题一样,拣一个大众化的说法“陈情表”。如果了解到“其中味”,我们就不会说“作者痴”了——在拟题的问题上,李密自有高明之处!
疑问既已解决,我突然产生一个教学灵感:不妨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替古人修改题目,并借修改的契机渐次讨论全文的内容,最后在真正了解“其中味”之后,为李密,为李密叫好。这样的教学流程,有波折,有悬念,整体性强,我称之为:明改题目,暗解文本。有了新的教学思路,我就在课堂上具体尝试,一堂课下来,感觉效果很好。
下面就是这堂课主要内容的实录——
题目六改,把脉全文
师:既然“陈情”二字作为“表”的限制语,并不能揭示此“表”的具体内涵,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出师表”、“荐祢衡表”、“求自试表”等内容具体、目的明确的题目,为《陈情表》重改一个题目。要取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好的依据当然是正文的内容。你能够根据正文内容,把原题修改一下吗?(学生默读、讨论几分钟)
生1:“辞职表”。
师:请说说理由。
生1:第2节有“辞不赴命”、“辞不就职”的句子。
师:有看法,有根据,说得非常好。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看看李密几次被征召,征召的级别又如何。
生1:(朗读后)他三次被征召,先被察举为“孝廉”,接着被推荐为“秀才”,最后被任命为“郎中”、“太子洗马”的官职;级别是越来越高,首先是郡级,其次是州级,最后是国家级。
师:一次次被征召,一次次都拒绝,看来“辞职表”这个题目还不错。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其他什么合适的题目?
生2:“供养祖母表”。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2:第2节“辞不赴命”之前有“臣以供养无主”的内容。
师:这个题目取得也有道理。还有没有其他合适的题目了?
生3:“乞求终养表”。最后一节就有“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句子。
师:这个题目,跟“供养祖母表”差不多,都表明了李密上表的目的,你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目前已有三个候选题目了,有没有不同看法了?
生4:我认为,“辞职”的想法要挑明,“供养祖母”或“乞求终养”的理由也要挑明。
师:你的意思是,把前面的说法合成一下?
生4:是的,可以表述为“辞职孝养表”。
师:用这个的题目,确实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此表正文的内容,让晋武帝一看题目便能了解李密上表的真实意图。不过,大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刚刚得到江山的天子,当时正忌讳于前朝旧臣不肯合作、不愿支持的局面呢?如果要让晋武帝欣慰一点,高兴一点,我们最好还要在题目上添上什么内容呢?请大家继续从课文中找答案。
生5:最后一节作者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告诉我们,李密在恳求辞职报养祖母的时候,并没有忽视皇上的心理感受,他实际上还向皇上表明以后“尽节”的愿望。
师:你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那么,什么叫“尽节”?通俗地讲,就是“尽忠”。“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他要既尽忠又尽孝,要做到“忠孝两全”。第二层意思是,他想先尽孝后尽忠。先尽孝后尽忠,这是李密向皇上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临时方案。现在你继续讲下去,题目究竟怎么拟写,才是最合适的呢?
生5:“辞职尽孝尽忠表”。
师:这说法准确吗?
生6:不准确,“尽孝”、“尽忠”有先后之分,应该叫“辞职先尽孝后尽忠表”。
师:“先尽孝后尽忠”能否表达得再简洁一点?
生6:“先孝后忠”。
师:“辞职先孝后忠表”,这题目包含的信息比较多,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此表的内容。现在我来把同学们拟写的题目总结一下,从“辞职表”、“供养祖母表”、“乞求终养表”到“辞职孝养表”,从“辞职尽孝尽忠表”再到“辞职先孝后忠表”,题目的内涵逐渐变得全面、具体、明确。如果说最后一个题目最佳,那么请大家别忘了牛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想,没有前面同学的铺垫,没有他们的贡献,后面同学的最佳题目未必能够想得出来。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每一个为最佳题目出点子的人!(鼓掌)
好坏两面,揣摩心理
师:不过,在我们得意于为李密提供了一个绝好题目的时候,请大家再往最坏处想一想,当新朝皇帝司马炎未见正文而先见到“辞职先孝后忠表”七字时,有哪些可能呢?
(一片默然,课堂进入第一个高潮)
生7:可能之一是,继续看下去,快速看下去,我倒要瞧瞧李密对我是如何“忠”的。
生8: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更大的可能是,盛怒之下,扔到地上,或扯坏撕碎。
师:为什么?
生8:司马炎一定在想,李密这老家伙胆子不小,竟敢辞职,这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而且他蔑视皇权,竟把我这个大晋朝天子的位置放在他奶奶之后,真是他奶奶的!我要把他抓起来,赐他一死!
(鼓掌)
师:太精彩了!如果往最好处想,晋武帝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着读着便感动起来;如果往最坏处想,晋武帝会一怒之下置之于地,于是李密的“辞职先孝后忠表”就白写了,于是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了!究竟那个晋武帝会往哪个方向想呢?好处还是坏处呢?只有天知道!既然“一切皆有可能”,那么还是多往坏处想吧!一往坏处想,李密就只好在题目上暂先隐藏起真情,干脆取了一个似乎“大而无当”的题目“陈情表”。大家辛辛苦苦帮他修改的题目“辞职先孝后忠表”,古人不领情啊,我们只得收回!(齐笑)
关键四字,揭秘妙处
师:不过,在质疑、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全面地掌握了课文的信息,这是最大的收获!刚才我们知道,一往坏处想,李密就只好在题目上暂先隐藏起“辞职先孝后忠”的真情,其实他在此表的开头仍然小心翼翼,一直在第140个字后,才挑明上表的意图。在挑明意图之前,他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9: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李密幼年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祖母全赖孙儿李密供养。
师:其中的哪些句子写得非常感人?
生9:“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作者以一颗感恩之心写祖母的善行;“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作者以一片反哺之情写自己对祖母的不舍。
师:写到这里,题目也好,开头也好,李密似乎不带什么目的地“陈情”,但毫无疑问,皇帝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被感动”的情感氛围,皇帝会由恼怒走向怜悯,由责怪走向同情。开头的这种写法,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
众:动之以情。
师:对。这样写,为下文郑重地提出辞职铺垫了一个最有力的依据。不过,如果没有道理来支撑,情感的发酵期一旦失效,皇帝的头脑一旦冷静下来,那么皇帝还有可能由怜悯回到恼怒,由同情回到责怪。看来,动之以情后,作者应该——
众:晓之以理了。
师:作者讲了一番什么道理?
生10:李密将了晋武帝一军——“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提出供养祖母,不就是在坚决拥护您的最高指示么?您难道不让我执行、落实您的指示么?
师:也就是说,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也是合理合法的。不过,虽然如此,晋武帝仍会对李密选择“孝”而放弃“忠”而感到遗憾的。所以,最后,李密还是安慰了一下皇帝,我选择“孝”并没有放弃“忠”,而是根据高龄祖母卧病、皇帝龙体健康的现状,以“先孝后忠”的办法巧妙解决一下“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也就是说,李密向晋武帝保证,我绝不是找借口不支持您的,而是等祖母寿终正寝之后,再跟您合作。现在,请一位同学把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文中“忠”、“孝”之理总结一下。
生11:因为祖母晚年卧病在床,所以我必须尽孝;因为“圣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我愿意奉命行孝;因为“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所以我保证尽孝后一定会出仕尽忠。
师:总结得太全面了!同学们,你们知道《陈情表》呈上去之后,结局如何?晋武帝被文中之情打动,被文中之理折服,不仅原谅了他,接受他的辞职,而且还特别赐给他奴婢二人,并命令郡县按时供奉他的祖母。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李密的祖母去世后,他有没有出来做官吗?他信守“先孝后忠”的承诺,终于出来做官,当了汉中太守,为晋武帝治理一方江山。最后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几个字?
众:“孝”、“忠”、“情”、“理”。
师:是的,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不外乎“孝”、“忠”二字;从写作的特点来看,主要是“情”、“理”二字。可以说,“孝”、“忠”兼顾,“情”、“理”并茂,是《陈情表》能够流传千古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课后,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字,反复阅读全文,最后能够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