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7

2019-10-19 10:20:12

(二)灵活性



1.从审题方面来看。以往的材料作文,命题中往往有一些隐蔽的信息,有些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干扰的因素,考生首先要把题目的意思审清楚,并且只能按照题目的意思去写。否则,一旦“走题”,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怕文章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因为“走题”的文章是不可能及格的。例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要求“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分析议论”,其中“针对”一词就隐含着这篇文章必须写成驳论的意思。这“说法”二字,其实也有隐含义,它包含着小姑娘的两句话:玫瑰园是个坏地方,每朵花下都有刺。考生必须把着两句话转换成议论文的术语来理解:前者是论点,后者是论据。在这里,直接反驳论点比较困难,弄不好就是“抬杠”,而论据“花下有刺”是事实,也无法驳斥。要写好这篇驳论,恰恰要在“说法”中隐含的论证方法(思想方法)上入手,这位小姑娘因为“花下有刺”就否定了整个玫瑰圆,犯了以偏概全,分不清主流、支流的错误。如果考生审题不到位,不能切准小姑娘的思想症结,不能从反驳论证方法入手,是很难得到高分的。而话题作文的命题就不是这样“死”了,它在材料后面还有一段解说,这其实就是在帮助考生理解题意。因此,话题作文的题意都是直露的、显豁的,从来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它甚至生怕你“走题”,反而反复地提示、提醒。例如,1999年的考题,在引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以后,又在要求1中提示道:“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2000年的考题,为了防止考生走题,更是不惜罗嗦重复,翻来覆去地提醒考生。2001 年和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审题上也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在写作话题作文时,考生只要理解了试题的字面意义,一般就不会走题了。从这几年的阅卷情况来看,倒是那些钻牛角尖,死抱住材料不放,死抠字眼的人,反而写走了题。



话题作文尽量不在审题上难为考生,给考生创设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灵活创造的空间让考生在真正进入写作时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因此,考生千万不要认为考题有什么弯弯绕、蹩蹩窍,自设陷阱,自钻牛角,一头栽进去拔不出来。



2.从立意来方面来看。尽管材料作文也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是其立意有非常明确的指向,只能是材料的核心内涵的扩展和延伸,一般情况下,其主题只能是有限的几种。在提炼主题(中心)时,其思路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例如,1995年的高考大作文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鸟的评说》的核心内涵是:要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考生只能在准确把握这一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择取论题,如,追溯这一群鸟之所以这样互相攻击的原因,引申出关于心态、修养、经验、方法等方面的论题;或推导“这样评说”引起的后果,引申出关于羡慕、嫉妒、人格、团结等方面的论题;或指出应该怎样正确地“评说”,引申出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看问题的角度、眼光等论题。尽管这道题目可以选择的论题也不少,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必须围绕材料的核心内涵做文章。



而话题作文的主题意向是不确定的,2001年和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明确要求“立意自定”。话题作文的主题不是由试题提供的材料(表述话题的文字)决定的,而是由考生自己的选材决定的。其思路是围绕话题的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所以,在话题作文中,考生的作文总是选材广泛,主题丰富多彩。例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考生所写的文章,完全不必拘泥于那位学者关于4个图形的叙述,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可以跟这4个图形无关,特别是在立意上,不但可以跟这4个图形无关,甚至可以(或者简直是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材表现出独特的主题来。在2002年高考作文的材料中,命题者尽管预设了“爱人既是爱己,救人亦能自救”的主题意向,但“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并不必然地表现为这个主题。文章可以表现尖锐的对立,如生与死、得与失、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也可以并不表现为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情与理、正确与正确、善与善,等等。文章可以着重展示“怎样选择”的过程(一般表现为记叙、描写类),可以着重阐述“应该如何选择”(一般表现为议论、抒情类),也可以在选择什么、用什么标准去选择、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自己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如何等等方面去做文章。



3.从话题与题目的关系来看。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题目,也不一定就是主题。一般说来,简单地把“话题”当作题目或主题,其文章往往只能对“话题”作肤浅的图解、克隆、复制。例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不少考生运用一连串的排比段,排比“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怎样怎样,这种“运用‘假如’来开道,平面铺开随便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文章,是典型的图解。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考生只是叙写一些与话题材料(4个图形)类似的的情况,如,见仁见智,众口难调,脑筋急转弯等,其实,这只是挂一漏万地罗列了一些没有实质内涵的现象,充其量只是沿着“话题”顺流而下,为“话题”作了一些佐证和说明(谈不上论证)。这样的文章不符合“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不应该(也不可能)得到高分。考生在写作话题作文时,不能满足于图解话题,要在总话题的规定下,通过自己对材料的选择、思考,提炼出与总话题相合的属于自己独特认识的主题来。例如,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中的“心灵的选择”,也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考生应该在这个话题范围内,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独特的体验,独到的感受,独树一帜的看法,独立境界的信念;编写出独运匠心的故事,独有深意的寓言等等。



(三)创造性



命题开放、灵活,是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大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考生可以大胆想象,任意驰骋,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命题中所作的提示,也常常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爆出创造的火花,产生新颖的思想,新奇的构思。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采用了基础等级(50分)加发展等级(10分)的评分方法,也对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最近几年的阅卷实践来看,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引发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佳作。从内容来看,有的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生活的意义,有的描述对道德观、价值观的不同的感悟,有的呼唤各逞风采的个性……从文体来看,有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议论文,也有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散文、杂文、故事、童话等等,甚至还有些得很好的影视短剧和诗歌,还有书信、日记、招标书、诊断书等应用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鞭辟入里的议论,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有惟妙惟肖的描写,有意味深长的叙述,有深沉含蓄的抒情。这几年,江苏省每年在高考阅卷结束后都要推出一本《高考优秀作文选评》收集了100篇左右优秀作文。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这说明话题作文确实把学生的创造性诱发出来了。



但是,我们也不要把“话题作文”的创造性抬得太高,看得有多难,其实,作为面对全国的各类学校、各种层次的考生的高考来说,它的创造性要求是非常有限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并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包含“质疑——构想——实现”三个环节。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不少一般人所能及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同于一般的见解,不同于一般的思维,能够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机杼,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来,也应视为有了创造思维的特质。所以,中学生不要把创造想象、创造思维看得高不可攀。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不可能让考生在考场上用个把小时的时间去完成高难度的“创造性”构思。仔细分析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就会发现,题目要求的“创造性”因素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命题者总是自己先在试题的提示、解说中完成了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质疑”、“构想”这两个环节,而把最后一个环节:“实现”,交给考生去完成。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其实已经完成了对“记忆”的私密性的“质疑”,并提出了“构想”,考生要做的只是使这个“构想”得到合理的“实现”。或者说是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总构思下完成一些具体的“子构思”,在这里,创造想象、创造思维,就只能表现为对总构思的与众不同的、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具体落实。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是如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命题,本身就已包含了对“答案唯一”这个常规思维的“质疑”,并且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构想”。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中的两个最关键的环节,命题者自己已经完成了,并且,命题者生怕考生不理解这一点,在试题开头,还举了一个学者对四个图形的不同理解的例子,为考生完成“子构思”放样,在接下来的解说中,又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角度,对这个命题成立的理由作了阐述。在这里,考生所要做的,其实也就是用一些具体的“子构思”来使这个总构思得到合理的展示、叙述、阐释等等。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话题作文”看上去有点“吓人巴拉”,其实比过去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好写多了,因为命题者已经代你完成了一大半,你只要顺着他的思路完成一小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