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从“不眠者”谈古诗词中的“一笔两写”

2019-12-10 17:10:47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历来评价很高,但读者对有些问题争论得很激烈。如对于“照无眠”中的“无眠者”究竟指何人,历来有三种说法:①天下所有壮志未酬的人;②苏轼;③苏辙。但笔者认为明指苏轼暗指苏辙。现阐述理由如下,就教于广大同仁。
  上阕中词人面对明月皎洁的中秋良辰,对月独斟,陶醉其中,禁不住深情地“把酒问天”,想落天外,神游月宫。但想到上天高远,寒不能禁。所以诗人思想的快马又驰回“琼楼玉宇”般的眼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何况是遭遇贬谪,没有自由,亲人离散,身处黄州的东坡呢?“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念人生多舛,叹壮志难酬,思青春已逝,谂知音难觅。感情错综复杂,内心倍感无奈。此情此景词人又怎能安然入睡呢?此时此刻寻求亲人的慰籍——虽然亲人不在眼前——就是词人作为一个人的最真实最基本也是最奢侈的选择。
  “寸心千里目。”下阕中,身披明月的作者仿佛看到在这特殊的日子,千里之外的弟弟因思念兄长而辗转反侧的情状,似乎听到子由因夜不能眠而责问明月的怨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啊,你是不应有什么愁恨的,可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刻反而更为浑圆啊?月本无情,人自有意。团圆佳节的明月无形中勾起了弟弟因骨肉分离而带来的痛楚。真是骨肉连着筋呀!跨越时空,驾意念之风来到弟弟身边的东坡就用他从磨难人生中得出的哲理来安慰弟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无论自然还是社会人事,总难十全十美,自古皆然。从而劝慰子由要豁达地面对人生,要尽情地享受眼前的中秋美景。以明月为桥与兄共诉心曲,相互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兄长,真可谓用心良苦!可以看出,下阕是对兄弟二人共沐明月,共诉相思情怀的生动写照,突现的是二人身心的相互交流。高明的是词人运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突破常规的艺术手法,一笔两写——从两个角度表达同样的相思之痛。从而使词作有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张力,同时使读者在无穷的想象中获得美的享受。因此“不眠者”明指东坡自己,暗指弟弟子由。
  “诗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技巧在历代名家词中常见。如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禺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明明自己思亲念远,却全从想象中亲人(妻子)怨自己久别不归的语言行动落笔,层层转折,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更显深切。前于苏轼的词人用此笔法,后于苏轼的词人也用。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流水落花,相思无穷,情深入骨,没有头绪。但作者很艺术地从双方思念同时落笔,缠绵不已的苦恼和愁丝生动形象,触手可及。
  古人不仅在词中惯用此法,而且在诗中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传世佳作。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团圆佳节游子思乡的深情完全通过“兄弟登高”远望自己反衬而出。手法之独特,令人叫绝。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写自己思乡念亲,却从妻子望月怀己落笔。相思之情倍觉浓郁。真“诗圣”之大手笔!
  可以看出,一笔两写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的艺术手法,能够多方面表现人物感情,其艺术效果是常规的艺术手法难以达到的。正如刘公坡《学诗百法》中说:“盖从反面托起,较之正面意味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