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为何不准清廷实行立宪?

By 金满楼 at 2017-05-26 • 0人收藏 • 1577人看过
革命党为何不准清廷实行立宪?
  
   文@金满楼
  
   1904年,也就是甲午中日之战的十年后,曾经硝烟四起的辽东大地上再次爆发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日俄战争。令人心酸的是,当日俄两个强盗在中国的国土上大打出手时,而主人却只能无奈又颇为无耻的挂起免战牌,宣布在这一场令国人蒙受耻辱的战争里“严守中立”。无论谁是这个战争中的赢家,清廷这种夹起尾巴做人的鸵鸟政策都将令后人感到羞愧。
  
   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战争却为清廷突破当时新政的瓶颈提供了契机。国人在亲眼目睹了这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将老牌的沙俄帝国打翻在地,这个令人惊诧的结果,不免让国人又想起了十年前的甲午之役。一向被中国人看不起的东洋小鬼子,究竟是从哪里获得的力量呢?假如说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战胜中国是“以国运相搏”、还有点运气成分的话,这次日本击败强大的沙俄,算是让国人彻底无语,并且心服口服了。
  
  长期积压的危亡意识和变革要求,终于在这场令人蒙羞的战争后得到了宣泄的机会。战争刚一结束,当时素有清议之名的《大公报》便立刻发文称:“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日本对俄国的胜利很快被当时的人归结为立体对专制政体的胜利。在《大公报》的带动下,国内报刊的情绪极度高涨,他们利用自己的渠道大力宣传立宪胜于专制,“20世纪举全地球中,万无可以复容专制政体存在之余地”,立宪自由主义乃大势所趋,所向无敌,如果“顽然不知变计者,唯有归于劣败淘汰之数也。”
  
  据当时的《东方杂志》称,当时人人谈立宪,“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种万民交议的气氛也影响了朝中的大员们,如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人便在的推动下向朝廷上书,请求实行立体。就连当时的驻外大使们也纷纷奏请清政府仿效“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体之国”。在这些上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可行的建议,那就是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其他国家,为中国的立宪做准备。
  
  群情激昂之下,慈禧太后难免也有些动心。1905年7月16日,清廷下发了一道谕旨:“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颠危。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以期择善而从。嗣后再行选派,分班前往。其各随事诹询,悉心体察,用备甄采,毋负委任。所有各员经费如何拨给,著外务部、户部议奏”。
  
  清廷宣布派遣官员出访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进行考察的表态,立刻成为当时的重磅新闻,让国人兴奋莫名。就在第二天,当时的主要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刊登了这道简派大臣出洋考察的上谕全文。不仅如此,各报刊还纷纷组织人手针对“考察”一事做连续的专题报道和评论。对于这次大臣的出洋,和民众更是翘首以盼,寄予厚望。
  
  对于出国考察的官员名单,清廷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确定下来的五位官员,分别为宗室镇国公载泽、户部左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和商部右丞绍英。这五人的身份和官职不一,有皇室成员,有地方大员;有负责财政的,有负责军事的。当时评价说,载泽乃“宗室贵胄,留心时事,素号开通”;戴鸿慈“久历部寺,颇讲新政”,“深知立宪可以救国,在京竭力运动”;端方则“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
  
  出发之前,慈禧太后还特意召见了端方,让他带上些宫廷御用点心路上充饥。慈禧太后很有诚意的问端方:“如今新政都已经实行了几年,你看还有什么该办,但还没有办的?”端方说:“尚未立宪。”慈禧太后问:“立宪有什么好处?”端方说:“立宪后,皇位置则可以世袭罔替。”慈禧太后听后便让他细细说来,端方遵旨讲述,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慈禧太后听后,若有所思。
  
  除了考察大臣的人选问题外,出洋经费的筹措也是件难办之事。按说堂堂一个大清帝国,这点小银子算不了什么,但当时的庚子赔款让清廷的财政很是喘不过气来;再者,由于大臣出洋考察是临时派遣,当时又无预算制度,所以经费得由地方上来筹措。于是,户部与外务部联合向当时的各省总督巡抚发电求助。没想到的是,一向对交银子推三阻四的各省督抚们这次表现却异常的积极,直隶、湖北和江苏各认十万两出使经费,就连新疆这样的边远穷省都认筹了一万两。两个月后,各省便总共筹集了考察团的预算费用八十余万两银子。事后结算,戴端团花了约38万两,载泽团花了33万两,主要用于成员的工资补贴,旅馆费用,电报通讯费,服装费,礼品费用和买书和翻译等费用。
  
   按照最初的计划,考察团在五位大臣的率领下,兵分两路,一路由载泽、戴鸿慈和绍英带队,前往俄美意奥等国,重点考察;另一路则由徐世昌和端方率领,前往英法德等国,多带懂西文的随员,主要是面上的考察。正当考察团准备妥当预备出发的时候,却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
  
  1905年9月24日,正阳门车站热闹非凡,到处彩旗飞舞,锣鼓喧天,为五大臣特意准备的列车早已准备妥当。在亲朋好友和朝中官员的簇拥下,五位考察大臣频频作揖,一行人准点来到京城外正阳门车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五位大臣登上火车,载泽、徐世昌、绍英三位大臣坐在前面车厢,戴鸿慈和端方则坐在后面的车厢里面。正当他们和那些送行的人挥手致意的时候,火车开始慢慢启动,准备驶离正阳门车站。
  
  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将尚未完全启动的火车震得左右乱摆,随后一团浓烟和烈焰从车厢中冲出,一颗炸弹爆炸了!顿时,车站送行的人乱成一团,一个个都惊慌得四处奔走。在众人惊魂未定的时候,车站巡警匆忙赶来,他们登上车厢后发现五大臣中除了绍英伤势较重,载泽、徐世昌略受轻伤外,戴鸿慈和端方由于坐在后面的车厢中,故而毫发无损,安然躲过一劫。据戴鸿慈后来在《出使九国日记》中的记载,载泽“眉际破损,馀有小伤”,绍英“受伤五处,较重,幸非要害”;徐世昌“亦略受火灼,均幸安全”。绍英原本不是考察大臣之选,后来清廷考虑到载泽年少,所以加派绍英同行,不料还没出行就遭此大祸!
  
   后来查明,这是一次精心策划好的暗杀活动。巡警在车厢的中部发现一具尸体,一身皂隶的装扮,尸体上有个名片,上书“吴樾”二字,由于此人距离炸弹最近,当场便被炸身亡。吴樾,字孟侠,安徽桐城人。他原本也是个寒窗苦读的士子,但在目睹了清朝在甲午之役、庚子之役乃至日俄战争中的一败涂地之后,吴樾终于由一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变成了积极排满的革命者。吴樾当时深受暗杀思潮的影响,在他看来,“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吴樾:《暗杀时代》)。对清廷的新政,吴樾一向是嗤之以鼻的,他认为这不过是清廷苟延残喘的一种手段罢了。这时,正好清廷大张旗鼓的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吴樾便决定要利用这次大好机会,给清廷一个狠狠的打击。
  
  开车前,吴樾改换了皂隶的衣服并趁着送行的混乱当口悄悄地摸上了火车,他此行抱着玉石俱焚的个人牺牲目的,只希望能将这五位大臣一并炸死。然而事情并没有象吴樾想象的那样顺利,正当他准备投弹的时候,由于火车启动,车厢和机车挂钩接合导致车身发生猛然震动。当时的火车当然达不到现在列车的稳定要求,但更要命的是,吴樾自己造的炸弹更加不稳定。结果车厢一震动,吴樾还没来得及向大臣们投弹,炸弹便“轰”的一声被引爆了。这次爆炸,当场炸死三人,吴樾即为其中之一。
  
  慈禧太后闻讯后,急忙召见了受伤的大臣们,大加抚慰。接见时,老太后面对大臣,也不免凄然泪下,谓如今世事之艰难。而正阳门车站刺杀事件发生后,仇满排满之风日盛,京城中也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说革命党人即将在城中,炸弹已经运进城中,即将进攻紫禁城云云。谣言之下,满人被吓得一惊一咋的,满族亲贵们的王公官邸特别是万寿山附近的都纷纷加强了戒备,大臣们出门也是时刻提防,免得有人向轿中扔炸弹。
  
  在恐慌气氛下,就连慈禧太后都有点慌了手脚。据说清朝宫中挖有地道可以通往外面,里面有室有户,有床有凳,有椅有灯,如遇到紧急情况,皇帝往往带领众多嫔妃和皇子躲进地道。地道外面则有一个最忠实的太监,给里面的人报打拿(满语“平安”的意思)。吴樾炸弹事件后的几天里,慈禧太后也不时的带着光绪帝和后妃躲进地道中,俨然已是惊弓之鸟矣。
  
  不过,当时的主流报刊舆对这次暗杀事件评价不高。相反,他们大都认为五大臣出洋考察是为立宪作预备,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凡稍具爱国心者应郑重其事以祝其行,因而对吴樾的暗杀恐怖活动一般都持谴责态度。不仅如此,还深恐这次炸弹事件会影响到大臣出洋考察,进而影响到的实施,于是他们纷纷在报纸上撰文敦促清廷要不畏艰难,奋勇前行。民间对于出洋考察大臣挨炸一事也大都表示同情,他们纷纷发来慰问电,如上海复旦、南洋等三十二所学校就联合发了慰问电。
  
  出了这个事情后,清廷主张缓行出洋考察。地方上听到这个消息大为不满,纷纷致电清廷,强调“当此更宜考求各国,实行变法立宪,不可为之阻止”。考察大臣之一的端方态度更为积极,他上奏朝廷说各国均有来电,对中国考察团表示欢迎已做了妥善的接待安排,如果我们因为一颗炸弹就取消出洋考察的话,恐怕会被外人笑话。而当时的考察大臣中,由于绍英受伤较重,仍在床上养伤。当时有人讥讽绍英,说他借口养伤,其实是害怕不敢去了。绍英听后非常气愤,说:“如果我死而宪法立,则死而荣生,死我何惜。各国立宪,莫不流血,然后才有和平”,于是他也上奏请求继续派大臣出洋考察。
  
  而在这时,战败的俄国也宣布要推行。1905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十月宣言》,承认人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信仰、人身自由和参政的权利,并开始着手实行改革。当时驻俄大臣胡惟德及时的将此一情况通报清廷说:“俄国现已公布立宪……亟宜立定宪法,上下一心,讲求自立之策,以防各国侵害。” 俄国公布立宪这事对国人震动很大,也令国人更加的焦灼,唯恐落在俄国人的后面。
  
    光绪和慈禧太后得此消息后,态度又发生转变,随后便召见载泽,询问何时可以再次出洋。几天后,报纸上便登载新闻说载泽伤愈,并已向光绪销假请安。10月底,光绪和慈禧太后再次召见军机大臣,表明考察是当务之急,务必饬令各考察大臣速即前往,不可任意延误。
  
  而此时的俄国人脚步更快。11月2日,俄皇宣布立宪。11月6日,沙皇又下诏释放所有犯。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的清廷也急起直追,于11月18日谕令政务处先筹定宪法大纲, 11月25日又设立了考察馆,作为领导立宪改革的专门机构,从事各国的研究,并向朝廷提供改革方面的建议。
  
  可惜的是,虽然设立了考察馆,但国人当时对几乎一无所知,没有考察,何来的考察馆?于是在当年12月,清廷决定再次派遣大臣出国考察。由于绍英受伤未愈、徐世昌另有任用,后来由山东布政使尚其亨和顺天府丞李盛铎二人替换。这次出行和上次的计划一样,仍旧是分两路进行考察。
  
  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炸弹袭击事件,第二次大臣出洋考察决定分批出发,低调出行。1905年12月7日,迎着凛冽的寒风,端方和戴鸿慈带领首批考察团(后称端戴团)进入正阳门火车站。鉴于上次的教训,“车站稽查严密,外人不得阑入”。为了保护考察团人员的安全,当时车站采取了极为严密的保护措施,巡警们也在车站外来回巡逻,闲杂人等不得进入车站内。
  
    中午时分,首批考察团的成员都已到齐,当时也不像第一次有大量的人前来送行,整个登车过程都在静悄悄的气氛中进行。不过,令他们放心的是,从北京到天津倒也没出什么乱子。到了天津后,考察团又转到秦皇岛,由从德国购买回来的“海圻”号军舰护送前往上海。数日后,“海圻”号便到了上海的吴淞口,考察团在此稍做休息,人员也有所增加,最后计有正式团员33人,各省选派考察人员4人,赴美留学生11人(一说8人),听差2人,杂役4人(因为辫子的缘故,考察团还特意带了一名剃头匠,也算是天朝的特色)。
  
  1905年12月19日下午2时,在众多国民的殷殷期望中,戴端团的几十名考察人员登上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S.S.Siberia)。随着邮轮汽笛的拉响,“西伯利亚”号收锚启航,缓缓驶离上海,向日本驶去。几经周折的出洋考察团终于算是正式离开国门,出发了。
  
  12月11日,由载泽、李盛铎和尚其亨率领的第二批考察团(后称载泽团)也从北京低调出发,同样前往上海搭乘外国邮轮出洋。在上海,载泽团也会合了各省选派随团出洋考察者6人以及留学生若干人。1906年1月14日,一行人搭乘法国轮船公司的“克利刀连”号扬帆启程。
  
  考察团没有想到的是,国外对清廷派出考察团一事的反应十分热烈。早在五大臣出洋之前,外国的一些报纸便登载了大清帝国将要派出考察团的消息,英国的《》还在1905年的9月3日和4日,连续发表评论《论中国之前途》,对中国的新政改革和选派大臣出洋考察进行了很高的评价。
  
  五大臣正式起航后,1906年2月1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的中国》的文章。作者布兰德满怀热情地评论道:“人民正奔走呼号要求改革,而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
  
  2月25日,德国著名的汉学鼻祖福郎克在《科隆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中国访问团学习外国的国家管理》的文章。在文章里,福郎克写道:“来自纽约的消息:一个中国访问团为了学习外国的国家管理,已于2月15日离开纽约向汉堡驶来。”为此,他还兴致勃勃的全文翻译了光绪派大臣赴东西洋考察的上谕,并介绍了考察大臣的情况。在文章中,福郎克不无乐观的说,大清考察团此次出洋,是为了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的制度和经济体系,这将有极大的可能把西方的宪法和制度移植到中国去。
  
  从强迫外国使节叩头到主动向外国学习,大清帝国经历了一个尴尬而艰难的转身。尽管最开始的时候,五大臣出师不利,未出国门先挨炸,但毕竟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但对于革命党人来,清廷向好的方向转显然是非他妈所愿的,在他们看来,清廷越腐败,就对他们越有利,就越好搞革命,所以即便是清官,他们也是要坚决反对的。所以说,中国的事情,忒复杂,即便是好事,有时候确实不好办哪。
  
  
56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10-22
2017-06-06   #1
  作者:营销者 回复日期:2009-11-26 23:28:21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一切都是欺骗。。。。
    
    
    只有满清的立宪绝对绝对不会是欺骗的。。。。
  ===
  
  你错了,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清廷的立宪至少搞50年,也许会有成功的可能。当时大量绅士参与的国会请愿运动---这是大多数人不了解的历史,100年前的古人们对民主运动的理解和水平远远超过现在的人---清廷的妥协并答应提前完成预备立宪,其实是完全错误的。道理很简单,现代社会的制度,是无法建立在农业社会上(直白点说,是农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的国家)的。
  
  看看现在,也就是100年后,我也无法说现在已经到了适合搞现代社会的的时期。谁敢说现在已经可以搞了,他的底气何来?就现在的民众素质、经济结构、农业人口比例,都达不到实行的要求。
  
  现在尚且不可,何逞100年前的清末呢?
  
  
  事实上,我的观点是,在1900--2030年间,实行专制是必须而且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是开明专制,那也是一个不坏的选择,至少远胜过孙文这些人提出的空中楼阁---一个完全不具备现实意义而听起来诱人的许诺,是会带来灾难的。在不对自己国家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强行施行西方制度,结果是灾难性的。
  
  一个真正高明的家,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时代和局限性,而不是一味的唱高调和放大炮。这是很害人的。
  
  
  
  
  
  
2017-07-08   #2
  民族主义不过是伪概念罢了。民族本来就是文化的东西,不该上升到的层面,现在的民族政策完全是扯谈,早就该废除了。
  
  不管是清朝还是其他朝代,所有统治者,性质都是一样的,如果是明朝老朱家,革命党同样会搞出其他的概念来,道理是一样的。
  
  所谓民族主义,不过是的一个理由罢了,--我承认,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很有煽动力的幌子,这点孙中山和洪秀全都不傻。
  
  后面的者失去了这个幌子,就搞出了三座大山之类的,其实都是一样的。要,是从来不缺借口的,只不过借口迷惑力不一样罢了。
  
  事实上,孙文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民族主义,就是站不住脚的欺骗性幌子,所谓民族主义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那请问:驱逐到哪里去?
  
  
  是按照日本人的吩咐,驱逐到东北,然后去让他们成立一个满洲国吗?
  
  革命党人说的十八行省,可是不包括东北的。
  
  孙文等革命党人说反满,一说驱逐,可驱逐的地点无法解决,如果要,又有违世界公理(事实上,在福州、西安、杭州是有大的,受害满人大概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这些人做了孙文革命党认定牺牲品,试问他们何罪之有?)。
  
  结果,既杀不了,又赶不走,因为这些都不现实,所以,所谓的民族主义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如果把斗争的矛头仅仅指向了满清贵族,就应该直接指向统治者和专制制度,为何要煽动一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并让十几万满人作祭品呢?
  
  由此,说孙文的是纳粹主义,并不过分吧?
  
  
  
  
  
  
  
2017-08-18   #3
  满狗因为人数太少,从来不敢公布他们的兵力。
2017-08-19   #4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一切都是欺骗。。。。
  
  
  只有满清的立宪绝对绝对不会是欺骗的。。。。
2017-08-20   #5
  
  满人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没有了,pigtail也不留了,不知道国家留着他们有什么意义,拍辫子戏恶心人么?
  
2017-08-20   #6
  从强迫外国使节叩头到主动向外国学习,大清帝国经历了一个尴尬而艰难的转身。尽管最开始的时候,五大臣出师不利,未出国门先挨炸,但毕竟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但对于革命党人来,清廷向好的方向转显然是非他妈所愿的,在他们看来,清廷越腐败,就对他们越有利,就越好搞革命,所以即便是清官,他们也是要坚决反对的。所以说,中国的事情,忒复杂,即便是好事,有时候确实不好办哪。
  
  ——————————————————————————————
  
  对革命党的评价还算中肯,他们就是那种思路。但对清廷的评价未免他客气了,清廷的立宪,究竟有几分诚意?从后来的“十二年立宪计划”就能看出来。
  
  主观来说,双方没一个好东西。客观来说,革命党更加糟糕,纯属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2017-08-20   #7
  按照金满楼的逻辑:
  
  
  斯巴达克斯是不是非理性呢?能不能说,还没有到消灭奴隶制的时候?还没等封建社会的萌芽产生,你就煽动奴隶们,那不是给社会造成大破坏吗?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那更是不得了,你说你们农民,又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这么多回,还不是照样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反倒给你们破坏喏!
  
  
  人必须具有历史感,没有历史感,那还怎么能算一个人呢?,每做一件事,都要按照“自然历史规律”“历史三峡的航程”来运行,说什么话,都要问一下自己,符不符合“自然历史规律”,是不是破坏了“历史进程”
  
  
  否则,唉,你们都是非理性的,肯定听不进去。中国从来不缺少你们这样不按照“自然历史规律”行事的人。以前不缺少,以后也不会缺少,我刚坐时光机器,从武昌现场回来,他们打起来了,唉,我没劝住,真是没办法,不遵从历史规律的非理性愤青太多了...
  
2017-08-20   #8
   一九一三年一月十九日,孙中山在上海茶话会上演说时就曾明白主张:“中国政党之间应展开竞争,在朝主政,在野监督。”并称,“假使本党设施之党纲,不为人民所信任,则地位必致更迭,而本党在野,亦当尽监督之责任。” 在此,孙先生已将中国作为一个民主政党的性质,表述得十分清楚。
      一九二四年“一大”之后,孙先生又一再指出:“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为标的,定方略为历程。” 所谓主义,即;所谓方略,便是军政、训政和三大历程。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不论军政、训政,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还政于民”。
  
2017-08-20   #9
  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希望立宪,因为立宪对中国确实好,汉人可以不用暴力,可以在对国家最小的破坏基础上,重新掌握自己的国家的命运,但是,从百日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廷的把戏玩得太多了,
  即便没有辛亥革命,由于满人部族的特殊性,必然导致立宪不成功,或者达不到改革中国,振兴中国的目的,那么,各地方必然会独立于,形成地方军阀。
  其实辛亥革命不过是这个结局的导火索罢了,不管有没有辛亥革命,这个结果是注定的。
2017-08-20   #10
  作者:patriot3 回复日期:2009-11-26 19:28:10 
  
    
    
    再说一个外来,合法性本身就不行
  
  
  -------------------------------------------------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按照世界各国的惯例,当然应该由主体民族来治理,何况是王位。
2017-08-20   #11
  作者:等楚 回复日期:2009-11-27 00:23:54 
  
    
    
    在我看来,这都是根本没有价值的垃圾
  
  
  ===
  
  你的聪明程度是有限的,可以理解。
  
  
  一个人不可能进步太快,正常。
  
  
  
2017-08-20   #12
  缺乏妥协精神,
    中国的事情都坏在这些或真或假的理想主义者身上了。
    五四的傻波意青年是,
    投奔延AN的文学青年是,
    革命党也是。
  ~~~~~~~~~~~~~~
  就是
2017-09-20   #13
  满人的颟顸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从1900年起到辛亥革命的十年间,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一轮狂潮,控制了东北,蒙古,山东、两广,长江流域。铁路铺到那里,列强占到那里。矿山开到那里。瓜分分到那里。
  银行可以发纸币,操纵着外汇买卖。形成在金融系统的垄断地位。对中国的控制权扩展到内政外交,财政金融,交通贸易,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乃至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国已沦为“名存实亡的绝境(《中国近代史”》)。
  辛亥革命与其说是从满人手里夺权,更应该说是救亡图存的必然之路。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清政府把铁路收归国有,出 卖 给洋人,这种可耻行径更证明其一贯伙同洋人掠夺中国人民,是一个卖 国 。人们在一次又一次在帝国主义经济斗争中看到满清政府一直站在列强一边,不难得出结论要救亡就要推翻满清统治。
  1900年后清政府搞过一次宪制改革。
  满清政府真有诚意进行宪制改革吗?回答是“NO”,且不说历次改革满清贵族都是最大的阻挠力量。“保大清不保中国”,满清贵族一直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中国利益的对立面上,是造成一次次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也是几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就以辛亥革命前的改革就证明其根本没有立宪的诚意。是他们自己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在1909年中国的政治形势还是立宪派占上风。先后组织了十个请愿团,三次大的请愿。第四次请愿遭到镇 压 。到191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大权归于皇室。立宪派终于明白这又是满人搞的一场骗局。立宪运动是失败了。
  立宪派倒向了革命。这是辛亥革命能成功的社会基础。又一次证明了满人颟顸,"冥顽不灵"。这个民族已经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2017-10-07   #14
  作者:中_夏 回复日期:2009-11-25 16:45:43 
    满人想靠“立宪”方式做中国万世皇帝,做中国永远的主人,这有可能吗,拜满洲伪酋,想得到好,就是拜袁世凯也不会拜那个可耻的“大清帝国”,人家好歹是定位在中华的帝国。宁愿让自己亲生家长,也不能接受一个入侵进来强盗伪主人的“民主”,再说自己家长就是也比贼寇的“民主”对这家孩子有利,什么“立宪”什么“民主”在满清根本不可能,根本都矛盾,若是民主那就是满清倒台,因为“民”全汉人,“民”要做主当然就需要让满人滚下台!
  =========================================================
  如果说到“驱除鞑虏”,我是双手赞成。但是老兄这个逻辑说不通啊,美国白人多,但是奥巴马能当总统。
  再者说,谁有资格当这个“专制的家长”?你看看现在那些“专制的家长”是怎么对待这个国家的人民的
2017-10-12   #15
  还有,楼主与其追问一百年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为什么反满,不如去遣责满人为什么反汉.先有满人反汉,才有汉人反满啊.满搞民族主义,对汉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才激起汉族的民族主义阿.满人已经掌握着和全国资源,为什么还要反汉?
2017-10-12   #16
  作者:金满楼 回复日期:2009-11-25 22:09:53 
  
    我相信,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宁可生活在清朝,也不愿意生活在清朝之后的大混乱及大灾难时期。从清朝覆灭到解放前,中国人口没有得到增长,已经证明了这点。
  ==================================
  这话经过一点调查吗?不要动不动代表大多数人。
  至少我从老家的诸多老年人回忆中,得到的印象不是这样的。
  至少绝对没有人说过宁愿生活在清朝的。
2017-10-12   #17
  “军政、训政、”三阶段理论是孙中山设计的路线图。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于《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上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时期。”
  鉴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不仅没有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却相反走向了军事强人,国家因经内战四分五裂的经验,他认为其原因就在于“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间,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未能荡涤,新治无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污,压抑新治。更端言之,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也。”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
  
2017-10-12   #18
  顶
2017-10-12   #19
  按照楼主的逻辑,秦始皇,秦二世,三世。。。。肯定万世一系了!
  
  
  别说老朱家,老赵家,老李家,那都靠边站了。根本轮不到他们上位。爱心觉罗?那更是永远在外兴安岭啃野猪皮呢!
  
  全国人民都深刻领会了金满楼的思想,知道革命是万万搞不得的,一搞就是社会大倒退大混战。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宁可生活在和平之中,做稳了奴隶多好啊。也决不愿意生活在的大混乱及大灾难时期,那样想求奴隶而不得,太痛苦了!!!
2017-10-12   #20
  
  
  
  
  
  
  喜欢反这个反那个的反文化,看看现在那些反美反中医反儒反××××的粪青,就知道100年前反满是不会缺少听众和参与者的。
  
  
  
  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启蒙和独立思维之重要性的根本原因。
  
  
  
  
  
2017-10-12   #21
  革命党一向反清官的啊
  
  因为清官可以给人希望,可以给王朝苟延残喘。
  
  
  所以革命党最恨清官。
  
  
  
2017-10-12   #22
  楼主,原来满清立宪不成是由于革命党不准的缘故.长见识了.
2017-10-13   #23
  作者:金满楼 回复日期:2009-11-25 22:14:10 
    漂亮的口号和诱人的许诺,这是不难的,但关键看实效。像孙文、毛之流,这种除了革命捣乱就没有做过正经行业的人,比之李鸿章、袁世凯差得太远。
    
    救人不成反害人,这也是一种犯罪。
  ----------------------------------------------------
  孙文、毛之所以成功只是漂亮的口号和诱人的许诺吗?
  看看孙文、毛之前中国是什么个局面,
  别傻了,老子手里有军队,凭啥要向你妥协,要被你领导
  
2017-10-13   #24
  楼主说的很好呵,有些脲人掉进粪坑里,给屎塞住了!胡说八道!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