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读《菊与刀》

By 沙岗头 at 2017-06-27 • 0人收藏 • 796人看过
昨晚广州又挂上最高等级的红色暴雨警告,记得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次了,大雨倾盆,水淹全城。如此暴雨,应该又是百年一遇的等级,啊哈,一年已经有了四个百年一遇,一年可享四百年所遇,不亦乐乎。今天雨势不减,无法出门,就来个闭门读书,雨中再读《菊与刀》。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名著。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德日失败是迟早的事,如何应对德日失败便提上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德国是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采取武装占领、直接管制的政策十分明确并取得共识。但对待东方国家日本,却需美国政府考量两个问题:一、日本会不会投降,会不会负隅顽抗?是否需要进攻日本本土?二、假如日本投降,是否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及保留?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了报告,报告推断:日本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管治日本;要保留原有的日本行政机构及。美国政府最后的决策及时势发展正如这位人类学家的判断一致。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报告结合事实发展写成了《菊与刀》,哄动了整个世界。
  虽然历史的车轮又辗转了60多年,有些时代特征已经模糊变化了,但书中分析的文化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会轻易改变的。有人说,现中国落后美国100年,落后日本50年。我想,这不仅仅只是经济的落后。研究60年前的日本,虽不能简单的类比,但考虑到中国与日本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还是很有裨益的。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化比别人落后。只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菊与刀》的几点想法:
  一、美国政府的决策尊重科学与知识。在看《菊与刀》的历史背景,不得不佩服美国政府运作的有条不紊,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件重大的政策问题。美国领导人,包括决策机构,不会以拍脑袋的方式来做决策,也不会以简单的讨论会来做一项重大决定,而是虚心地征询科学家们的意见。科学家有科学的研究态度,家有高超的智慧,两者一结合,怎会不无往而不胜呢?建立一个尊重科学和态度开明的政府,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二、针对中国人特性缺乏有系统的研究。研究中国人特性的,目前接触的只有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而且那书写得比较粗略,只看到低劣的一面,而无积极的一面。鲁迅的作品也做了一部分工作,但也只有一个光辉的阿Q形象。其实,我认为还是以第三方的角度去研究,可能得到的结果更客观。虽然可能中国人有些难以接受,就如部分日本人对《菊与刀》难以接受,却至1963年已经翻译重印了36次,证明该书的客观真实性。
  三、精神的作用不可忽略。日本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他们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虽然重要,但是次要的。因而,他们有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有宁死不投降,有剖腹自杀,还有在后方的难以想象的艰苦来支援前线。这些都是由精神来支撑着。中国现阶段物欲横流,精神的作用越加变低,道德沦丧。前段时间的“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理论等等,令人深感忧虑。
  四、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菊与刀》对现象研究很深:的地位至高无上,虽然他一直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元首。号召死战就死战:宣布投降,连这样的顽固军国分子也接受投降。不是宗教,包括在日本很流行的神道也不是宗教,日本的第一宗教是佛教。我这里想到的是我国的宗教关怀的缺乏,其实也就是精神力量的缺乏。
  五、世界是善的。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不会感到心理上的苦痛,包括他们对待战争与投降。他们认为世界没有“恶”的观念,只是从一种“世界”到另一种“世界”,一种做法与另一种做法的区别。因此,就有了日本战败,他们会认为之前的做法错了,就改弦易辙,义无反顾地走另外一条路。他们配合战胜国的程度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对待美国,他们是鞠躬致意,微笑招手,甚至吹呼。他们很快就走上了西方的发展模式。
  最令人意外的是,他们认为世界是善的,他们把中国的道德箴言看作是中国人需要道德的证明,证明中国人的劣根性。不过,中国人先不要激动和反对。举一个普通例子,刚过的教师节,总有一份红头文件,要求重视教育重视教师云云。说明什么,就是平时并不重视教育不重视教师,否则,需要文件来要求吗?煤矿安全、公平公正等等,是不是经常强调要解决?中国人的虚伪性可见一班。
  六、萨摩事件与李鸿章。《菊与刀》为了说明日本的性格特性,举了一个萨摩事件例子:1862年,长期的锁国帷幕刚刚拉开,一位名叫理查森的英国人在萨摩遭杀害,萨摩藩是攘夷运动的策源地,萨摩武士傲慢、好战在日本闻名,英国派了远征军进行惩罚,炮轰萨摩藩重要港口鹿儿岛。日本人在整个德川时代一直在制造武器,但都是仿造旧式的葡萄牙枪。鹿儿岛当然不是英国军舰的对手。但这次炮击却带来了意外惊人的后果,萨摩藩并没有要誓死报复,反而向英国寻求友谊。他们亲眼看到敌人的强大,就要求向敌人请教。他们与英国建立了通商关系,并于次年在萨摩建立了学校。据当时一位日本人描述,这所学校“教授西方的学术奥义,……因生麦事件而产生的友好关系日益发展”。这不是一个孤立事例,日本其他好战而激烈排外的地方,也同样发生同样的故事。外来思想及物质,带来了明治维新。
  在此,我想到了李鸿章,还有那场鸦片战争。李鸿章现在还戴着卖国贼的大帽,真是一言难尽呀。
  
  
28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10-16
2017-06-29   #1
  四、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菊与刀》对现象研究很深:的地位至高无上,虽然他一直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元首。号召死战就死战:宣布投降,连这样的顽固军国分子也接受投降。不是宗教,包括在日本很流行的神道也不是宗教,日本的第一宗教是佛教。我这里想到的是我国的宗教关怀的缺乏,其实也就是精神力量的缺乏。
  
  =======================================
  这段也是有问题的,日本的,几百年不被世人所知。但是他却并不是一直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元首。后来重新夺得权力,是一次社会权利的更替下发生的。而发生权利更替的原因,就是上面所言的震撼之后的社会危机感。
2017-06-30   #2
  我倒,一历史盲 ,装的跟什么似的 。
  我纯粹浪费时间 ,不回了啊 。
  
  
  
  
  
2017-06-30   #3
  作者:祖国处在危急中 回复日期:2010-09-12 12:00:49 
  
    雨中读书?不可思议。书不会湿吗?
  ----------------
  
  我会忍术。
2017-06-30   #4
  d2
2017-07-25   #5
  作者:yiping1914 回复日期:2010-09-13 10:39:40 
  
    说这本书是跟着美国意识形态起舞,好像不太靠谱,美国意识形态是什么?这本书是为美国政府(或者说主流社会)提供参考的,美国政府想干什么,这个可褒可贬,但是美国政府在想干什么之前先请学者做个调查报告,这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
  
  *******************************************************************
  你什么东西都想争执一番。
  听说你年纪很大,那么你看一下近现代史,梳理一下美中日关系 ,你该不会觉得这样一本书能够一直摆到你的眼前给你看到,是纯粹到无辜的,不受任何影响,从写作到出版及影响、鼓吹都很单纯的吧 。
  另外,作者的路子是西方人类、社会学切入 ,观察一个国家民族的性格。这个路子只能聊备一说 。
  研究一个民族,完全的抛弃观察者的感情和感觉,也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
  
  我比较赞同唐德刚先生说的,大和民族缺乏同其它民族共处的经验 ,我觉得这比较抓住要害,搔到痒处 。
  
  其实我对这本书也只是多年前翻看过一遍 。 我主要针对你们的看书态度说这些话 。
  
  
2017-08-09   #6
  铁观音顶贴,必火,这卖铁观音的,冷贴不去,只在热贴摆摊。
2017-08-14   #7
  中国的法制是法融于情,至于这情怎么来的,大家都清楚。
  
2017-08-14   #8
  
  
  《菊与刀》提及美国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对待日本投降问题征询人类学家意见(应该是给课题),并科学地采纳了人类学家的判断,最终顺利地解决好日本的战后问题。由于对美国政府的决策流程不熟,虽了解皮毛,总不敢班门弄斧。但相对而言,我对中国的政府机关(包括党委)的决策方式还是有一定了解,那我尝试来作一些分析比较吧。事先声明,我无意认为美国决策体制就是最好,本国的就不行,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学习别人的优点总对自己有好处。以下分析,可能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正。
  一、我国政府机关决策的流程。
  政府现在的重大决定(或重大工程上马),它是一个怎样的步骤呢?我尝试以一项重大工程来说明,主要分三个步骤:
  (1)首先,先是有一个动议,也就是项目建设的来源,这个动议,多数是领导的想法和思路提出,然后领导身边的人把领导的思路细化成项目建议书,并准备实施。当然有一些民生问题,反映多了,也会成为重大项目。如暴雨带来多次内涝水淹,民声鼎沸,政府在财力允许情况下,也会考虑上一些项目解决民生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不能说我们政府效率太低,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还是非常想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但有时,在政绩(GDP与政声(人民赞誉)来权衡时,出现“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就会难以避免。
  (2)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政府会委托技术服务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在外面看来,这个可行性研究,好象还是蛮科学的,可惜这个可行性分析,只要有1%的希望实施,那些分析咨询单位都会想办法通过。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说白了,那些咨询单位是受政府委托的,无论在委托合同里明说,还是台下暗说,如果项目不可行,咨询机构将不能拿到任何咨询费用。当咨询机构给别人用“金钱”绳索勒住了脖子,他们的腰杆还能直吗?当然,如果项目有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到咨询单位的声誉和利益,咨询机构才会提出“不可行分析报告”,提出反对意见。可行性研究通不过,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3)最后,获得“专家们”的“可行分析”同意后,发改等部门就可以正式立项,实施部门就有依据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去实施项目了。
  这里可能有人提出来,政府的项目与预算不是要通过的吗?嗯。那是一个问题,那是一个鼓掌通过的地方。这里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美国的议员是常任制的,中国的代表是开会时才聚集在一起研究问题的。如果你想用几天的时间就能看透那本如天书般的政府预算书,那你必须是学习财经的研究生了。
  二、症结在哪?
  出现决策问题的症结依然还是在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上。长官意识在各层政府机构非常根深蒂固。在政府里暗里流行一句话,也是长官给下属的一句话:“不换思想就换人”。“思想”什么意思?就是你要贯彻长官思路的思想!如果下属有不同意见,长官就会使用人事大棒,帮你挪个位,换个能实施其意志的人上位。如果此事做好了,长官面上有光了,加点红萝卜,加官进爵。
  政府对待重大决策的科学态度不是光喊口号就可培养出来的,应该有一系列的监督、管理、评价系统等相协调才成的,而其中,的监督作用应最大;其次,如果有外界影响,科研机构能否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保持一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十分重要。
  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三峡工程已经建好,但今年只是来了个小洪水,但上游淹,下游也淹,究竟问题出在哪?三峡是否象建设之前所宣传的“可防御万年一遇洪水,基本解决长江水患,解决半个中国的用电”?当时的决策是否做到了最有效的分析?这个值得深入思考。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迷信科学家(知识分子)的论断,因为他们可能站的角度不同,受到的约束也不同,某些时候还必须要有政治家的长远眼光和超常魄力才能完成一项重大的决策,所以科学家+政治家才会得到决策效益最大化。
  
2017-08-14   #9
  LZ同志,我顶你。你注重实证和分析,不管说什么,总会有附例,让人看起来也容易些。不说观点对错,单是方法上比起那些空口说白话、虚晃一枪就跑的人强百倍万倍!那些晃一枪就跑的人也倒还好,就怕有些人胡诌一气,搞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放啥,压根就没个看法,真让人扛不住,白白糟蹋了回帖的地方···顶!
2017-08-15   #10
  作者:旧时的清晨 回复日期:2010-09-12 12:08:02 
  
  ----------
  谢谢。那书,我会找来看看。现虽未阅,所虑毕竟中国人写中国人,可能还是有不到之处。
2017-08-30   #11
  
  作者:yiping1914 回复日期:2010-09-13 10:39:40 
  
  ----------
  本来想详细针对政府职能,宗教关怀,改革开放等论点铺开来写一写的,但又恐发上去,所以简单发了。谁知一次就成功了,下次再写详细一点。:)
2017-09-02   #12
  偶在网上看到说李鸿章的,摘录下来:
  
   “大战在即总想逃,
    一打败仗就求饶。
    总喊缺枪又缺炮,
    平时就你最会捞。”
    
    这是晚清吴有名先生批评军机大臣李鸿章的打油诗。
    
    李鸿章自称自己是“裱糊匠”,
    大清国是一个破房子,
    无论自己怎样卖力,
    破房子还是破房子。
    
    可是李鸿章掌实权40年,
    丧师辱国、割地赔款若干次,
    朝廷国家一步一步陷入绝境。
    而李氏家族捞银子四千万两,
    儿子孙子都放在英美享福。
    李鸿章总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吧?
    
  
2017-09-04   #13
  呵呵,楼主还在“发散” ,趁着蝉鸣,跟楼主讨论几点:
  
  1,五种经济形态论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等 这一流观点 ,用来解释历史流变,是做不得准的 。如: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在同时世界上排名都是很前列的 ,但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欧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共和制 等 国家制度 。 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很简单的一个“假设” ,大概是受了西方经济逻辑理论一套的影响 。这个观点有其荒谬之处 。而且在西方对东方的研究这个观点也不是大行其道。
  
  2,桃色交易(换妻一百万),结局男女主角还是破镜重圆 。这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类似战国时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等 观点类似 ,这是受“功利主义”影响的说法 。 其实在生活中很容易举出反例 ,当然这个假定人都是“自私”的,是现当代经济学理论建构模型的基础 。
  
  3,关于“李鸿章”的问题 ,比较复杂 。 单单以“签约”而论 ,或左或右 。仍然是受前后政治指导文史路线的影响 。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你添加“经济”观点乃至其它观点,都是可以的 。但会离题更远 。因为大方向恐怕就是错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慈禧阻碍维新变法一系列事件 ,大陆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说法,将慈禧脸谱化了 ,影响了很多人 。这个“脸谱化”,大方向,就是错的。
  
  4,“半封建半殖民”等等是马哲唯物史观一派 的提法,政治性更强 。 实际上,晚清的洋务运动,对中国是有“张本”式的意义的 ,比如:庚子赔款留学生、教会医院(今天各地首屈一指的医院,多半与此有联系---如北协和、南湘雅 等)、黄金十年 等 。
  又,中国人各地民情地风不尽相同 ,比如沿海与内陆 ,从长相上即可分辨,教育等级更是两样 ,今天也是如此 ,这大概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
  
  
  从战争看两国,往往看不清嘛 。比如法国在一战打得很顽强,二战溃败的异常迅速 。我觉得楼主看中日、日本历史大势问题,太简单、片面化了 ,受所谓的“唯物史观”+粗浅的经济学观点影响太大 。 这很容易产生觉得历史很容易解释和理解错觉 ,会对历史产生轻蔑、粗浅的看法 。(又谈到“经济基础决定问题” ,中世纪后期法国产生三级议会 ,英国产生上下议会制 ,美国的议会制 ,这些都是不同的嘛,笼统的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太简单化了 。这似乎是个死胡同 。)
  
  日本二战时期的军界不是也有所谓“三大不和”嘛,何必求那么笼统日本如何如何的认识 。
  
  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人 ,多看扎实一点的书 。多发疑问,不要以为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绝对真理 。不要用庸俗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更不要以为古人、古代世界比现代世界一定是落后的 ,古代有定见(所谓春秋笔法)的人物,也一定是“脸谱化”,有大方向指标的 。
  
  
  
  
2017-09-07   #14
  沙岗头可以接着写嘛。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意义倒不在于说日本如何如何,而在于美国政府为什么请学者作这本书,作者的研究都是为美国政府将要采取什么政策而作,据说最后美国决定保留制度和参考了这本书有关。
2017-09-08   #15
  楼主所言的那些,在此书出版后的几年,在所谓“造成的轰动”中,已被挖掘、分析、转述多次。 这书中文版序言里面也提到,我也知道 。 这书作为了解、接触日本国家民族方面的参考,也很有名头 ,这是一本老书了。
  
  但这个斑竹说“不靠谱”,一上来就封杀我的立场 ,这种咄咄逼人的口吻 ,若放在在物理逻辑方面,纵然不能使人脸上好看,好歹有个道理在 。
  
  文史方面的批评(放在这是“书评”) ,岂有一定之论 。
  这个美国意识形态,为什么一定要想当然理解为“当时美国政府宣传-表现的主要意志”呢 。
  这位斑竹,我观察很久,似乎是常常在回帖中做瓦釜雷鸣---好像一群人在茶馆饮茶,彼此阔论,某人突然拿扩音喇叭高叫一声“你不对” ,然后跑掉,寂寥无声---她似乎将好管闲事与怕事两个国人典型特点发挥尽致,高度统一 。 这人真不知道什么来路 ,呵呵 ,叫人哭笑不得。
  
  又:我不知楼主作何工作的,但我看多半与文史无关 。假定以“国家”为对象,将其人格化来叙事 ,是为了方便 ,但假若认为该国家的所谓“国民性”具有某种长期恒定和长期连续性 ,则有点“自说自话”了 。举个例子:唐宋时期的中国,与今日之中国 ,即便在汉族聚居区,其行为、文化 、、思想 也是两个样子 ,是不是 。
  
  
  又 ,菊与刀没有涉及的方面亦很多,比如:日本对外交流历史、中日朝关系历史、日本大化革新~明治时期~二战后 几个大阶段 社会结构、文化、西学传入影响历史 、日本本土宗教-外来宗教影响(如禅宗)历史 、日本律令制国家(寄进地系庄园、武家制 特征)、日本对中原文化(特别是唐)的改造 、日本藩镇矛盾-~幕藩矛盾历史 等等 ,这些,至少在菊与刀里面是没有详述的 ,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越讲逻辑,越是拧麻花拎不清,搔不到痒处,传统使然 ,无可厚非 。
  
  为什么认为读一本书,发散一下,就能把一个国家的精神搞清楚呢(即便是大致的触摸)。
  
  
  又,我当年念大学的时候,刚接触到这书,同楼主类似的想法 。近年多看了一些书,又有了一点阅历 ,所以有上述一些认识 。 我觉得这书的宣传效应(及先入为主的评价),至少部分的抹煞了其科学价值 。
  
  
  
  
  
2017-09-09   #16
  我觉得生存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情
2017-09-09   #17
  日本十分懂得向强者学习,愿意对强者低头,但从来没有停止向强者逼近的步伐,珍惜本土文明,又愿意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认真的劲头有时有点吓人,是个骨子里时刻有危机感的民族。
  日本战败后对美国的态度不是仇恨,而是俯首,然后学习。既然你比我强,与其跟你怄气,不如向你学习,没超越你之前,就毫无怨言心甘情愿追随你。务实、强韧。
  日本对强者的尊敬和崇拜,是为了总有一天超越对方。
  这是我觉得这个民族的可怕之处。
2017-09-09   #18
  呵呵,也许中国的文化可以被概括为“厚黑文化”。美国人史密斯写过《中国人的性格》,也有人翻译为《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德行》,这本书鲁迅推荐过。
2017-09-09   #19
  谢谢蓝色星海 jianqizong支持。
2017-09-09   #20
  作者:南同学 回复日期:2010-09-19 22:45:23 
  
  ------------
   一、很彻底的农业社会 ,不知所云。你说小农经济还强一点 ,这好比说18C工业革命后欧洲都是工业社会一样,都是莫名其妙的说法 。-----------是你说明清时中国如何如何强大,但国力如何如何弱。因为当时中国的主导经济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而英国等却已有坚船利炮了。中国才显得不堪一击。你是装糊涂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及五个社会形态论 用来解释历史规律 ,是说不通的(比如中国的封建化问题 ,完全不同西欧封建化) 。 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也只是受到西方经济理论影响的史学流派观点 。 金瓶梅不是史料 。------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政经书读得多,殊不知,其他人文书却涉猎太少。一句“金瓶梅不是史料”让你显露无遗。《金瓶梅》是明朝写的以写实为主的世情小说,有空你读一下,你发觉现在社会似乎还有很多痕迹。其他封建、资本主义之类的归到第四点讨论。
    
    二、法律上有规定 ,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达成的合同是无效的 。 此外 ,在生活中,损人不利己的愚蠢之行也不少见 。 ------这一点上,显示出你的经济学、法律等知识严重缺乏。你把协议“狭义化”,真是岂有此理。要知道,在社会上,协议是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的,一般的口头承诺、答应什么的都归于协议的范畴。你不要偷换概念。而且法律不可能规范所有社会行为,社会的行为还要受道德、文化上的约束。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打电话给女朋友约今晚看电影,她说,好。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协议。她可能过了五分钟打电话给你,说今晚老板通知要加班,去不了看电影。但五分钟前的协议是当时她获得利益的(可以看电影)。这个问题,你没有好好看我之前说的道理。如果再用经济学散开来说,协议还要分析机会成本的。这一点,不再讨论了,因为读书时,经济学、管理学是我主攻的方向,再讨论没有意义。-
    
    三、我说的就是官方化说法 。你说的“官方化”是大陆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说法 。----------这个问题纳入第七点讨论。
    
    四、你没看清楚吧 ,我不是那个意思 。 “半封建”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封建”指的是“封藩建卫”, 没有,何来封建 ,这是一句口号提法 。类似口号提法还有:小康 。此外中国的租界与西欧殖民主义的殖民也是不同的 。-----------你读书可能读得太多了,变成老学究了。按你的说法,只有“藩镇分封”,才有封建,那就是你只会字面上解释“封建”了。其实,封建社会还是与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不要理会什么口号之类的,正确就要接受。
    
    五、这不知说的什么 ,中国历史分裂的时间不比统一的时间短 ,你也可以说“分裂”是一个趋势 。所以这毫无逻辑可言 。仿佛三国演义开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云云 。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夏元时期 ,南北的差异就可以大到从两个以上的地方来讲 。 现在沿海 、内地 、三地 的文化、民俗差异仍然是很大的 。举例来说,香港澳门 、台 、沿海与内地、直辖市、边、老 等地的政经文都有很大差异不是 。------------这一点不再讨论了。
  
    六、如果你有一定的阅读面,就知道我并没有什么“观点”,只是援引一些老的“提法” 。 庸俗云云 ,都是老先生们的原话 ,与你无涉 。---------------这一点也纳入到第七点。
    
    七、我觉得你需要补课 ,而不是问东问西 。 以你的程度 ,先看一下近现代历史史学史比较好 。 你的不平、不服、不解之气之处 ,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解决。我不喜欢推荐书 ,搞的好似我有以教人似的 。如果你真对历史有感觉(不是那种文学的、商业的)和兴趣 。按我说的方向,是可以找到线索和一些答案的 。---------------我确实是想“补补课”,所以才对你“问东问西”。让你说几本你认为所谓非“高中教科书”,让我学习一下。不要怕,可能那些书是我“初中”时已经看过了,或许没有你看得透也不一定。哈哈。
    
     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有人ID叫“小杠头”。哈哈。你最不好的一点是,总以为在上俯视别人,殊不知,这样子会显得很浅薄。
  
2017-10-15   #21
  《菊与刀》没看过,知道为二战咨询而作,我对日韩有情绪上的抵触,不观日影韩剧,八十年代时还流传过一本“苹果梨”的书,名字记不住了,好象也是说日本的,均只翻了三五页便放下。美国人拿小日本真是三个手指捏田螺,手拿把卡,近期丰田的召回门,便又出此道,其中一美国法律顾问反水,同菊与刀可相映照。而我国对日研究则乏善可陈,早年放弃战争赔款,是以己度人,日本岂是以德报怨之辈,实是放虎归山,近船长被扣,政府态度虽勇,然实未把住命门,屡次中日之争,日本均借一小事发难,从清末至今,在山东、东北均如是作为,借事发难,直至用兵,此次事件,日方故伎重演,重复制造事端,而后跬步以进,造就既成事实,引发我方与之论此本无有之事,这就是日方伎俩,只要我方与之发生争执,日方的目的就达到了,决不可任事态按日方意愿发展,处置当坚决果断,少言多行。
  
  唐德刚先生,我是读《胡适口述自传》,为书中小注所吸引,才知道唐德刚的,前不久季羡林去世时,我正好整理唐先生的书籍,居然占去了一层书架,当时心中闪过一念,此老也到了作古之年,未几时,先生去矣,心甚哀之,而国内也很少见到报道,见季、任的报道连篇累牍,更在心中为之默哀不已。先生文章,在海外号称唐派散文,如今能开一派文风的,实不多见,可见其风格独特。先生一生与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交识,更是不可多得,很多珍贵史料得以记载。先生观点,能出于大陆和台湾之外,保持独立,不为海峡两岸环境所左右,更为难得。牛B如李敖,骂过许多人,在唐德刚跟前,只好屈尊作小弟,也可见唐的分量。
2017-10-16   #22
  沙兄厉害,学习中
  人类学著作中,菊与刀即好读又耐读
  另外,虽然宏观研究中国的著作极少,但微观层面的比较多
2017-10-16   #23

  
2017-10-16   #24
  是的。美国政府决定保留是参考这份报告的分析。
  分析政府的决策机构运作,这个题目可能有点大。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