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义骑墙派的自白
By 草鱼子
at 2017-06-21 • 0人收藏 • 383人看过
现在有两种很流行的身份,一种叫愤/青,这个含义很模糊,已经和它原来的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目前大致指具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的中青年群体;还有一个是愤/青的模糊对立面,一般被统称为“精/英”,就是凡是反对愤/青的都会被他们认定为是“精/英”,且这群人大多有自由主义倾向。
这些天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我也一直在回顾自己与民族主义思潮以及自由主义思潮的“缘分”。这可能最早要追溯到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其背景是北/京首次申办AOYUN失利,一大批原来崇美的知识分子一怒之下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希望中国采取强硬的外交路线,尤其对美国要敢于对抗。
我当年也是它的坚决拥趸,为书中的那些豪言壮语热血澎湃。但这种感觉只是暂时的,随后就因为忙于学习和工作,淡忘了中国崛起的大业。
绕不过去的愤/青阶段
那一段时期的我恰处于最容易滑向民族主义的年龄段。我也确实滑了一阵,那时刚踏入社会不久,对社会问题了解得很肤浅,况且社会问题本也很纷杂,不是我那个年龄段的小市民所能通透的。既然想着头疼,就一切交给政府,相信政府比我智慧得多,肯定能处理好。相对而言,虽然国际问题也很复杂,但其主角和表现形式换来换去就是那么一些。主角是美英法日俄等,表现形式是战争、统一、历史恩仇等等,解读起来犹如在看一部江湖恩怨,很容易被刚开始抬眼看世界的小男生接受。
那么我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在每个阶段的历史书的下半册,也就是讲到近代史的部分,通篇都是屈辱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21条。记得小学时一个历史老师在给我们讲下册前,还预先打过预防针:同学们仅学上册会感到很自豪,但从下册开始,你们可能要越学越生气了。当时还觉得老师说得挺玄乎,后来果然是越学越气,或者说越学越丧气。怎么中国就这么没出息,谁都可以欺负咱,而且好似中国已经被老天诅咒了,好几千年的倒霉事都挤在这100年里了,暗无天日,无休无止。其结果就是,一方面对洋人有强烈的戒备和不满,觉得他们都欠自己的,尤其是小日本;另一方面也有隐隐的自卑,感到自己或许真的不如别人。再加上进入90年代后,中西关系转入紧张阶段,国家开始反复宣传国外的以及自由化思想的渗透,又有苏联分裂和东欧剧变的前车之鉴,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主题: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对中国的强大抱有敌意。所以我们应该坚决支持执政党的复兴伟业。
43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8-22
df123459999
2017-06-22
#1
真相信美国是单纯为了“救民于水火”的所谓自由主义者,基本上是天真幼稚至极的白C。
愤/青们希望国家能迅速强大,但我们又被老师告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还相对落后,1991年,美国痛扁伊拉克,又让青年们意识到美国以及西方依然在各方面遥遥领先,于是青年们开始有了另一种情绪——“强国冲动”,就是希望国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
所以在那段时期,出现愤/青几乎是一种必然,就如同一战后的德国也盛产愤/青,因为确实被人欺负过。被人欺负了自然就要还手,除非你是左右脸都可以被人打的基督徒。要还手首先要国家强大,尤其是军事要强大。军事强大需要有一个强国家,国家需要有决断力。不知不觉地青年们在无意识中就成了施密特的信徒,70年一场轮回。
处在“强国冲动”中的愤/青会对国际问题相当敏感。总是徘徊在感觉强大的快感,和因挫折而升起的屈辱感之间。他们需要不断确认和追究一个事实,就是我的国家是否真正的强大了,答案的是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别人说本国好话了,会感觉特别开心;在国际交往中丢分了,或者遭人轻视了,会很冒火。
证明以上这些特征的事例很多,大家可以将一系列国际事件往上套,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一言以蔽之,国家主义容易在不发达国家诞生,民族主义容易在危急时刻发生。如果这个国家1既不是发达国家,2又正遭遇(相对的)危机,3此前受过长久的屈辱史,那么她的强国冲动会很激烈,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满足或至少满足两个,那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生长会非常迅速,比如现在的韩国。
同时我也很沮丧的发现,这种强国冲动有时缺乏一定底线,就是只要国家军事强大,不管采取什么途径都是正义的,即使是要去损害别国利益也在所不惜。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在小时候的屈辱教育产生的复仇感。觉得很多国家都亏欠自己,他们都并非无辜,都该还债,所以如果伤害到他们的利益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他们会说:谁对不起谁?谁又是无辜的?
希望国家强大这是未可厚非的,也是很正常的心态。但“强国冲动”因为有了上述这样的内容,即不惜通过非常手段达到目的,并且让仇恨意识左右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以致最终使施密特主义抬头,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走向扩张主义甚至的边缘。所以现在强调“和平崛起”就是说,中国要告别仇恨意识,与人友善,不去以非常手段损害别国利益。
我当时也有过这种过于激烈的“强国冲动”和与之相伴而生的“国家主义”,所以对《中国可以说不》里的观点几乎打包式的认同。我甚至渴望中国主动挑起战争,去击溃那些曾经的敌人。不过很快我就发现,这个我所认为的“天经地义”的理想,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1996年时我参加了一个暑期英语补习班,上课时把《中国可以说不》藏在课本下偷偷看。后不幸被老师发现。这位老师是在读大学生,暑假时出来兼个职,赚点外块。他看到书,读了一下书名,然后就用一种我很难形容的表情笑了笑,便走开了。我回想他表情的含义,觉得里面似乎藏有一丝不屑,这令我很不解。
现在我或许可以很快得出个答案:这位老师显然是个“精/英”,和愤/青是对立的。但当时脑袋里还没有这两个概念,就在我要形成这两个概念时,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接踵而至,再也无心关切家国大事了。
待续
所以在那段时期,出现愤/青几乎是一种必然,就如同一战后的德国也盛产愤/青,因为确实被人欺负过。被人欺负了自然就要还手,除非你是左右脸都可以被人打的基督徒。要还手首先要国家强大,尤其是军事要强大。军事强大需要有一个强国家,国家需要有决断力。不知不觉地青年们在无意识中就成了施密特的信徒,70年一场轮回。
处在“强国冲动”中的愤/青会对国际问题相当敏感。总是徘徊在感觉强大的快感,和因挫折而升起的屈辱感之间。他们需要不断确认和追究一个事实,就是我的国家是否真正的强大了,答案的是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别人说本国好话了,会感觉特别开心;在国际交往中丢分了,或者遭人轻视了,会很冒火。
证明以上这些特征的事例很多,大家可以将一系列国际事件往上套,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一言以蔽之,国家主义容易在不发达国家诞生,民族主义容易在危急时刻发生。如果这个国家1既不是发达国家,2又正遭遇(相对的)危机,3此前受过长久的屈辱史,那么她的强国冲动会很激烈,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满足或至少满足两个,那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生长会非常迅速,比如现在的韩国。
同时我也很沮丧的发现,这种强国冲动有时缺乏一定底线,就是只要国家军事强大,不管采取什么途径都是正义的,即使是要去损害别国利益也在所不惜。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在小时候的屈辱教育产生的复仇感。觉得很多国家都亏欠自己,他们都并非无辜,都该还债,所以如果伤害到他们的利益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他们会说:谁对不起谁?谁又是无辜的?
希望国家强大这是未可厚非的,也是很正常的心态。但“强国冲动”因为有了上述这样的内容,即不惜通过非常手段达到目的,并且让仇恨意识左右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以致最终使施密特主义抬头,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走向扩张主义甚至的边缘。所以现在强调“和平崛起”就是说,中国要告别仇恨意识,与人友善,不去以非常手段损害别国利益。
我当时也有过这种过于激烈的“强国冲动”和与之相伴而生的“国家主义”,所以对《中国可以说不》里的观点几乎打包式的认同。我甚至渴望中国主动挑起战争,去击溃那些曾经的敌人。不过很快我就发现,这个我所认为的“天经地义”的理想,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1996年时我参加了一个暑期英语补习班,上课时把《中国可以说不》藏在课本下偷偷看。后不幸被老师发现。这位老师是在读大学生,暑假时出来兼个职,赚点外块。他看到书,读了一下书名,然后就用一种我很难形容的表情笑了笑,便走开了。我回想他表情的含义,觉得里面似乎藏有一丝不屑,这令我很不解。
现在我或许可以很快得出个答案:这位老师显然是个“精/英”,和愤/青是对立的。但当时脑袋里还没有这两个概念,就在我要形成这两个概念时,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接踵而至,再也无心关切家国大事了。
待续
作者:王来贵 回复日期:2008-5-7 15:18:40
楼主的文章标题很有意思。但我的问题是:“主义”真能够“骑墙”吗?
自由主义以个人利益为衡量基点,民族主义以集体主义利益为衡量基点。从经验来说,只有个人利益得到保障,集体利益才有意义。否则集体利益的实质就只能是权力者的利益。
国内要求民主,国际追求国家利益,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假。在现阶段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之间找平衡,结果只能是一个倒栽葱。要么失落,要么犬儒,只能如此,没有第三种可能。
------------------
不能赞同此种观点,以国家而言,他具有自由价值,对大多数个体的自由有增加的作用,即便是在一个制度不是特别好的国家中,只要这个国家在其国家价值领域有成功的地方就好。“集体利益的实质是权力者的利益”这句话是太绝对了,其实,通过大多数人依然愿意在国家或集体,社会中自愿劳动,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即便集体的利益被侵占,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的领域内,大多数人可以在体会到集体或国家价值,从某种意义上,的当前策略是比较成功的,即做一个集体利益的食利人,而不是集体利益的独占者,后者会导致国家或集体中大多数人选择怠工和懒惰或非自愿劳动,很显然,中的某些人吸取了早期的一些教训。当然,由于体制的问题,使得在很多领域,在局部地区会出现一些恶劣的情况。另一方面,中有独占思想的人还是存在的,其实,在整个国家内,很多中国人依然更多的拥有独占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其实也正是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截然对立的一个源泉。
从原则上,集体利益是以个人利益来衡量的,而这恰恰给衡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原则。所以,从此出发,我们是可以找到就事论事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恰恰区别了楼主所谓的主义骑墙者和投机者,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那么清晰好用。当然其实在目前情况下,做一个这样的投机者可能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必须的。即,所有有致于社会进步的人,在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共同在权势之间投机,以削弱食利人的利益,并把这种利益归还给所谓的集体的主体,即个人。这种投机的要点是,协调与归还,当然,这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行的。如果,不能协调的话,那么一个这样的投机者很可能就会变为一个纯粹的利己的投机者,虽然,这种投机者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只要他不侵害其他人的利益,当然,实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楼主的文章标题很有意思。但我的问题是:“主义”真能够“骑墙”吗?
自由主义以个人利益为衡量基点,民族主义以集体主义利益为衡量基点。从经验来说,只有个人利益得到保障,集体利益才有意义。否则集体利益的实质就只能是权力者的利益。
国内要求民主,国际追求国家利益,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假。在现阶段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之间找平衡,结果只能是一个倒栽葱。要么失落,要么犬儒,只能如此,没有第三种可能。
------------------
不能赞同此种观点,以国家而言,他具有自由价值,对大多数个体的自由有增加的作用,即便是在一个制度不是特别好的国家中,只要这个国家在其国家价值领域有成功的地方就好。“集体利益的实质是权力者的利益”这句话是太绝对了,其实,通过大多数人依然愿意在国家或集体,社会中自愿劳动,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即便集体的利益被侵占,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的领域内,大多数人可以在体会到集体或国家价值,从某种意义上,的当前策略是比较成功的,即做一个集体利益的食利人,而不是集体利益的独占者,后者会导致国家或集体中大多数人选择怠工和懒惰或非自愿劳动,很显然,中的某些人吸取了早期的一些教训。当然,由于体制的问题,使得在很多领域,在局部地区会出现一些恶劣的情况。另一方面,中有独占思想的人还是存在的,其实,在整个国家内,很多中国人依然更多的拥有独占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其实也正是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截然对立的一个源泉。
从原则上,集体利益是以个人利益来衡量的,而这恰恰给衡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原则。所以,从此出发,我们是可以找到就事论事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恰恰区别了楼主所谓的主义骑墙者和投机者,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那么清晰好用。当然其实在目前情况下,做一个这样的投机者可能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必须的。即,所有有致于社会进步的人,在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共同在权势之间投机,以削弱食利人的利益,并把这种利益归还给所谓的集体的主体,即个人。这种投机的要点是,协调与归还,当然,这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行的。如果,不能协调的话,那么一个这样的投机者很可能就会变为一个纯粹的利己的投机者,虽然,这种投机者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只要他不侵害其他人的利益,当然,实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7-07-07
#19
我的感觉和楼主有点相似。
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在辅导教科书上看到“高于”,当时脑子的第一反应是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往下看发现教辅却是否定这种观点拿来作批判用的,搞得当时我觉得很矛盾。
从纯理论上讲,讲“高于”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种东西是不能往具体问题上套的。对于支持伊战的人以此作为依据很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在辅导教科书上看到“高于”,当时脑子的第一反应是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往下看发现教辅却是否定这种观点拿来作批判用的,搞得当时我觉得很矛盾。
从纯理论上讲,讲“高于”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种东西是不能往具体问题上套的。对于支持伊战的人以此作为依据很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个人在学校,满怀理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当然会为国家,民族骄傲.有时有点过激也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社会是残酷的,人生的竞争是激烈的,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行自己的理想,成为社会的中坚,大多数人则是适应了社会,承认了这个现实,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融入了社会.还有少数人则在竞争中失败了,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一切都归罪于社会和体制.
BBS上最多的是两种人:精力充沛的人,人生失败的人,也就是所谓的FQ和JY.但社会并不仅仅是由这两种人组成的,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准时上班,勤奋工作,照顾家庭,抚养孩子,偶尓上网也只不过是玩玩游戏,灌灌水,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恰恰就是那些人支撑着我们的社会.
但社会是残酷的,人生的竞争是激烈的,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行自己的理想,成为社会的中坚,大多数人则是适应了社会,承认了这个现实,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融入了社会.还有少数人则在竞争中失败了,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一切都归罪于社会和体制.
BBS上最多的是两种人:精力充沛的人,人生失败的人,也就是所谓的FQ和JY.但社会并不仅仅是由这两种人组成的,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准时上班,勤奋工作,照顾家庭,抚养孩子,偶尓上网也只不过是玩玩游戏,灌灌水,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恰恰就是那些人支撑着我们的社会.
登录后方可回帖